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一提到海鲜,大家都会想到什么?螃蟹、鲜虾、牡蛎……每一个都是吃货的最爱,但是你知道吗,在你大快朵颐之时,很有可能将海洋中的“PM2.5”——微塑料吃进肚中。近段时间,民盟中央和民进中央在两会中有关重视微塑料污染危害防治的提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什么是微塑料?它会污染哪些领域?为什么我们会吃到它?我们又应该如何防治?
海洋中的PM2.5
“微塑料”,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很小很微的塑料,具体小到什么程度呢?目前来说,学术界对微塑料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是通常情况下把微粒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称之为微塑料。但是实际上,很多微塑料可以达到微米甚至是纳米级,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具体来说,如果把海洋看成我们生活的陆上系统,那么微塑料就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PM2.5。
微塑料是如何产生的呢?据科学家介绍,微塑料的产生多种多样。有的是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层层分解,大变小,小变微,最终形成了环境中的微塑料;有的是日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比如牙膏、洗面奶中具有摩擦清洁功效的塑料微珠。最终,不同来源的微塑料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
微塑料目前已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尽管目前还没有掌握微塑料在全球海洋中的分布情况,但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水、沉积物、海滩、生物介质内均有存在,从近海到大洋,哪怕在南极,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微塑料的痕迹——2016年,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极海域漂浮着微塑料。
污染环境更危害生物
既然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可想而知,微塑料除了能污染海洋环境,更对海洋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
由于微塑料大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就可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微塑料也极易吸附海洋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成为污染物的运输载体,随洋流运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重点来了,由于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并且无法被消化,所以这些浮游生物基本上会生病死亡。而低端食物链吃掉这些浮游生物,低端食物链再被高一级的食物链吃掉,如此反复之后。根据食物链的“富集效应”,最后这些微塑料以及有机污染物都进入了上层动物体内。我们正好站在食物链顶端,所以,后果你懂的。
世界各国积极行动
为了微塑料,全世界可谓是煞费苦心。2011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始持续关注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2014年6月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将海洋塑料污染列为近10年中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2016年联合国第二次环境大会进一步从国际法规和政策层面推动了海洋微塑料的管理和控制。
国际上从事微塑料研究工作的国家近40个,主要聚集在美国、西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大洋洲(澳大利亚)和东亚(中国、日本和韩国),包含100多个教育和研究机构。其中,英、美两国起步较早。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正在逐步寻求建立海洋微塑料防治的国际规则。2017年G20峰会主席国德国发起“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提出了G20国家优先关注的领域和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呼吁“显著减少塑料微珠和塑料袋的使用,并适当予以淘汰”。一些国家也陆续出台了针对性的法规和政策,重点在化妆品领域采取措施。2015年美国出台《无微珠水域法案》,明确2017年7月1日起不得生产任何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英国在2017年底前强制淘汰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韩国将在2018年7月开始禁止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加拿大《化妆品中塑料微珠法规》已于2018年1月1日生效。
中国的行动
我国的微塑料研究开始于2013年,基本上与国际社会同步。
2016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近海微塑料监测;2017年,首次将海洋微塑料监测拓展至大洋和北极;2018年,“向阳红01”船将率先针对中国近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及南极区域开展大尺度范围的微塑料调查。
2017年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这表明了国家对微塑料研究的支持,同时这也是全球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同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
今年2月2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塑战塑决”,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塑料污染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积极融入全球海洋微塑料监测和国际治理,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护好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