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热议话题。一提到乡村,大家头脑中冒出的关键词——“空心村”、“留守儿童”、“环境脏乱差”……农村虽然已经有了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景观,但如果农村的、水污染处理系统、环境治理系统没有得到改善,脏乱差的农村谁也不愿意去。乡村又谈何振兴?因此,谈及乡村振兴战略,有三个核心问题:为谁振兴?谁来振兴?如何振兴?如果这三大问题不搞清楚,到头来只能是依赖原来的制度、政策路径,各干各事,从而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失控。
为全体中国人振兴
一谈到乡村振兴,大家马上想到的是为6亿农民去振兴。但乡村只是我们地理空间结构上的一部分,例如欧洲、日本的很多农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人都愿意去住。许多人住在农村,在城里工作,乡村与城市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因此,乡村振兴不仅是为了农民,如果乡村环境改造得好,城里人搬到农村住,那么乡村的振兴者又会多了很多同盟军。他们有思想、有理念、有技术,这些都可以带到农村来,更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所以,乡村振兴是为了全体中国人而振兴。只有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做系统化考虑。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以后,政策导向都是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仅仅是考虑城市反哺农村,更要明确城市和农村的对等关系,乡村是我们全中国人要去振兴的乡村。很高兴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来乡村振兴的几个目标,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振兴主体是农民工
谁来振兴?乡村振兴的主体,首要主体还是我们的农民工,因为农村是农民的家,先要回来把家园建设好,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进企业和各方人士来农村生活,那么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光靠农民工,虽然他们是主力,但是力量仍不够,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振兴。举例来讲,贵州省遵义市的汇川区能建设这样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就是发挥全社会力量来振兴乡村的典型案例。
振兴抓手是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产业兴旺是前提,但是生态宜居也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从农村环境看,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等都是隐忧。农村的环境治理比城市的环境治理更复杂,可能涉及到投资、建设、运营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建立生态宜居乡村?应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各地加快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此外,在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企业为主力,全社会来主推的多元合作机制。同时,要构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项目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等公共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投入机制。
体制需顺机制要活
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乡村社会才会活力涌现,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激发各类主体有序奋斗,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从而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体系,应切实落实中央“重中之重”要求,保障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人才队伍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形成“支持保护精准有力、体制机制顺畅高效、微观主体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保障的财政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在财政安排上必须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还要扭转农村资金外流趋势,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并重的金融支农政策。其次,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主体提供稳定预期。再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最后,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此外,要积极鼓励农民和城镇居民返乡创新创业,促进农村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