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低碳日 环境部气候变化司负责人答记者问-公示公告-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公示公告 » 正文

全国低碳日 环境部气候变化司负责人答记者问

  来源:生态环境部 | 发布时间:2018-06-14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我国在2013年起将全国节能宣传周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2018年6月13日是第6个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气候变化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做了哪些工作?
 
  答: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前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连续发表三个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与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了中法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习主席亲自出席巴黎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历史性贡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我国积极建设性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谈判,率先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方案,引导和推动了《巴黎协定》、《斐济实施动力》等重要成果文件的达成。创新性打造多边部长级磋商平台,与印度、巴西、南非共同建立了“基础四国”部长级磋商协调机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立场相近国家协调机制,与加拿大、欧盟共同发起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机制。同时,积极参与公约外谈判磋商,调动发挥多渠道协同效应,进一步树立我负责任的大国形象。2018年要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我们要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我们还将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问: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应对气候变化职责划转到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请介绍一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情况。
 
  答:我国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二十多个部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相应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建立省内部门分工协调机制,形成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牵头落实、各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我们将碳强度下降等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十二五”及“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建立责任制,强化目标分解、落实和考核。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各级相关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水平。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不断加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支撑队伍建设,国家和地方支撑机构研究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为各层次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抓好地方各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队伍建设,继续统筹深化低碳试点,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问:我国碳市场建设有哪些进展?
 
  答: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实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据统计,我国发电行业共1700余家企业,排放量超过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目前世界最大的欧盟碳市场覆盖排放量约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下一步要加强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推动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配额分配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快建设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组织面向各类市场主体的能力建设活动。
 
  问:我国如何在已有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低碳行动力度?
 
  答:近年来,我国先后提出了到2020年、2030年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大气污染物减排、增加碳汇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产业、能源、消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取得积极成果。我国201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当前我们正在研究落实2030年目标的实施方案,同时也在研究本世纪中叶中国低碳发展战略。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更多环保资讯,请关注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www.beidouzhiku.cn)。

关键词: 全国低碳日   气候   环保管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