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拉开窗帘看不见海,却能看见比海更蓝的天!”山东省淄博市一位叫杨忠凯的市民说。淄博民间环保组织“绿丝带”负责人李宝宝告诉记者,“有一年冬天,我买了100个防霾口罩送身边亲朋好友,一个月后,仍然有人给我打电话要口罩。而2017年,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戴过口罩。朋友圈里也从晒雾霾,变成了晒蓝天、晒星空。”
2017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7%,重污染天数下降28.8%。和李宝宝一样的普通大众在空气质量改善中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对蓝天白云能否常态化这个问题,我们仍不能过于乐观。因为眼下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是在中央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部署的前提下,是在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和气象条件有利的基础上实现的。”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说。
沉甸甸的成绩单
这是一份沉甸甸又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73%;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5.7个百分点,达到3%。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分别达到64、44和35微克/立方米;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有9个月的月均浓度为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
这份全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成绩单,不仅意味着实施5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大气十条》)圆满收官,也意味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多方协同、精准施策,更多的、久违的蓝天被唤了回来。
《2017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称,5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减排措施效果显著。
这份成绩单,得来不易。“大家一定还记得2016年底和2017年初的那场跨年霾。当时,我作为环境保护部大气司司长是感到非常‘绝望’的。因为这7天北京的PM2.5累计相当于1800多微克,如果平均分摊到365天,每天就增加了4微克多。”2月27日,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说,“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天空地一体化”协同作战
航班大面积延误,高速公路封闭,工厂限产停产,口罩和空气净化器成为热销品,中小学停课,晨练的人们不得不待在家中……2013年,北京一周内发了四次霾黄色预警,13省市雾霾天创同期极值,京津冀27条高速公路封闭。当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
也是在这一年,《大气十条》经国务院印发,确定了十条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等。
5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来解决,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
河北省香河县的一辆雾炮车正在工作,以消除雾霾。摄影/章轲
2014年1月,《大气十条》出台几个月后,全国31个省份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成为政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加入一项新任务: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
“两弹一星我们都研究出来了,这一事关人民群众重大期盼的难题必须拿下来!我们不计成本,再多钱也要拿。只有研究透了才能‘对症下药’!”李克强说,“无论是研究大气的,还是研究土壤的,各相关学科力量都组织起来,进行跨学科集中攻关,真正打一场‘蓝天保卫战’,让大家都看到更多蓝天!”
按照“1+X”模式,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单位,我国成立了近1500名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一支行政管理与技术研发深度融合的攻关队伍,负责攻关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介绍,攻关联合中心成立了由国家和地方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28个跟踪研究工作组,对“2+26”城市进行长期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500多名科研人员深入一线,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互动,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沿途下蛋”的科研工作模式,建立了“科学研究-措施建议-效果评估-科学研究”的闭环研究机制。
通过调查摸排,项目组获得了更加精准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分析结果表明,“2+26”城市在不到全国3%的国土面积上,排放了全国1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挥发性有机物、1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物。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来源初步探明,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等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来源。贺克斌介绍,攻关联合中心还初步建立了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共享难题。
2013年以来,全国人大立法监督呵护美丽中国,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生态保护红线、按日计罚等制度,被誉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先后出台。全国人大听取和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多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
中央财政也专门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0亿元、98亿元、106亿元、112亿元和160亿元,累计下达527.88亿元专项资金和100多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
人努力占80%,天帮忙占20%
十八大以来,环保督察(查)作为一项强有力的、崭新的环保举措持续发力。环保部介绍,2015年年底,中央环保督察拉开帷幕。尽管每个省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大气污染防治都是中央环保督察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