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中共云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资讯前沿-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资讯前沿 » 正文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中共云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08-02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中共云南省委8月2日发布中共云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其中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省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加快建设美丽云南。具体措施包含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保障机制、完善高原湖泊和六大水系治理机制、大力推进美丽云南建设、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
 
中共云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
 
(二〇二四年七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的部署要求上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路子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云南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根本动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三大经济”为重要路径,以“六个大抓”为具体抓手,以系列三年行动为工作载体,以深化“两场革命”为作风保障,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贯彻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等重大改革部署,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到二〇三五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二〇二九年,完成本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实施经济领域十大改革攻坚,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紧紧围绕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难点堵点,实施十大改革攻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管理、发展、脱困、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以经营效果为导向完善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压缩管理层级。支持二三级企业扩大市场化选聘范围和数量。分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库。
 
  优化国有资本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深度布局。明晰国有企业的主责功能和主业标准,加快建设一批一流企业。制定实施全省国企“一盘棋”整合重组方案,将资源向主业企业和优秀企业集中。
 
  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打造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关键资源信息协同及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全省科创资源一网通配、协同创效。
 
  完善防范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机制,持续实施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实施国有资产盘活工程,加快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
 
  (2)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经营主体分型分类提质措施。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建立省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协调范围,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物流、社会事业等领域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吸引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扎根云南。实施民营企业家孵化成长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业逐步建立覆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融资、市场运营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深化融信服平台建设运用,推动融信服平台与惠企政策申报系统全面对接、数据共享。
 
  (3)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坚持大资源观,健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机制,强化全省资源开发利用一盘棋统筹,着力解决资源分散、供需错配、恶性竞争、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基地,确保重要战略资源供应安全。完善资源综合开发、集约节约利用激励政策。布局建立稀贵金属等资源二次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及规范,加快补齐固体废物高端利用短板。
 
  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政策体系,巩固提升绿色能源、烟草、有色金属等产业。创新方式做大做强稀贵金属产业,推动稀贵金属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打造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机制,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集群集聚发展。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做专做精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实施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三年行动,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把云南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世界一流的现代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低空经济、氢能及储能等未来产业发展。
 
  (4)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加强园区产业建设,发展壮大园区产业,推动产业聚链成群。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模式,健全产业链招商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培引机制。健全园区资产利用机制,联动金融工具加强园区配套建设。
 
  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机制,探索“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建立完善差异化园区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园区内设机构与市县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推进“一区多园”、“共建协作”、“飞地经济”、“园中园”等多种发展模式。推进零碳园区建设试点。
 
  探索以授权、委托行使行政审批权力等方式对园区赋权。强化“亩均效益”导向,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建立完善产业基金体系,鼓励和规范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5)发展壮大口岸经济。明确口岸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强重点边境口岸基础设施提质扩能,加快仓储物流、集散分拨、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等口岸配套,打造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口岸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改革。
 
  加快智慧口岸建设。创新口岸通关模式,优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多卡合一”改革。开展边境地区外籍人员入境务工试点。
 
  探索建立产值、税收等指标分享机制,跨区域合作共建口岸产业基地。鼓励在跨境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边贸加工产业集聚区。完善边民互市组织化措施,推行“多地备案、多区交易”模式。健全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机制和项目支撑。
 
  (6)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坚持走现代化、设施化、高端高品质农业发展路子,聚焦“1+10+3”重点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滇系”种业当家品种。鼓励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深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完善“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加强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衔接,建立健全水利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机制。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
 
  积极推动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深化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强化服务“三农”职责。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7)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构建高比例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协同,推进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市场化改革。健全新能源开发建设、消纳利用机制,完善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电站等建设机制。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
 
  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强化“度电效益”导向,建立优电优用机制,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集聚。推广“光伏+农业”、“光伏+生态修复”、“光伏+交通”、“光伏+园区”等多场景应用。协同推进水网建设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绿电绿证交易及消费认证、溯源体系建设。探索开展优势产品碳足迹核算。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和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电价、气价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与周边国家清洁能源合作开发机制,推动澜湄区域能源互联互通。推进联接藏东南水电、西北清洁能源电网建设。提高中缅油气管道利用效率。
 
  (8)打造文旅产业升级版。聚焦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培育丰富多样的消费新场景新增长点,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研学旅行、特色美食、户外运动、非遗技艺等领域拓展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培育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云岭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推出一批传统工艺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研究制定旅游商品标准规范。盘活城乡闲置房屋等各类资源,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打造以野生菌美食为代表的“舌尖名片”,将昆明野生菌市场改造提升为农文旅商综合体。
 
  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深化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整合组建云南文旅集团。创新旅游宣传推介、营销策划,搭建旅游产业发展政企沟通平台,建立与知名旅行博主、旅游平台公司合作新机制。创新开发微短剧、纪录片、沉浸式戏剧等新文艺形态作品。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
 
  加快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制定入境旅游促进计划,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设置团队游客通关绿色通道。
 
  (9)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集中省级物流行政管理职能,统筹推进全省物流建设发展,优化重塑全省物流体系。围绕中老铁路培育物流大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州(市)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推广跨境集装箱运输、直达运输等跨境物流模式,支持搭建跨境智慧物流平台。建立多式联运发展协调机制,大力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持续推进海公铁联运新通道常态化运行。
 
  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省级物流枢纽,一体化布局全省冷链物流骨干网,形成与国内国际物流枢纽联动发展的运行体系。建立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物流枢纽和基地布局。
 
  制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探索收费公路特许经营有效模式,推进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工作。
 
  (10)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长效机制。推进数字赋能政务服务,用好一张政务服务清单。做好签约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破除营商环境“中梗阻”长效机制,开展省市县三级审批效率提升行动。加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持续完善“厅局长坐诊接诉”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建立政策精准推送机制,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落实“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要求。优化营商环境投诉平台功能,建立窗口服务评价与窗口单位业绩考核挂钩制度。优化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和考核。推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
 
  三、完善经济治理机制,着力提升发展整体效能
 
  规范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监管,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发展效能。
 
  (11)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统筹创新资源,聚焦稀贵金属、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等重点领域,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助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竞相涌现。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改革完善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政策。完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建设和运营数据基础设施,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12)深化区域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引入金融、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落地云南。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产业衔接。深化“央企入滇”。深化东西部协作,完善“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等协作模式,持续推动东企西引、东才西用、东网西扩、东需西保。
 
  (13)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若干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成长性好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推动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完善规范和引导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政府部门与平台企业数据交流机制,依法合规推动平台企业经营数据互联互通。完善平台经济税收征管机制。
 
  (14)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滇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进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打造昆明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建成西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推动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加快沿边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推动滇东北开发,强化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撑。推动滇西一体化发展,打造与南亚东南亚经济交流合作枢纽,一体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15)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有序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推进数字财政建设,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稳妥承接消费税征收环节下划地方改革,受权在规定幅度内合理确定地方附加税具体适用税率。完善社保费、非税收入征缴争议跨部门协调机制。
 
  深化金融改革,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探索开展金融特派员试点。深化农信社改革。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设普惠金融网点,鼓励在滇金融机构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化数字化转型。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建立健全联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落实属地风险处置和维稳责任。
 
  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深入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滇战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6)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落实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干预等机制。持续推进防学生溺水工作。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改革试点。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兜底招生、免费教育政策,逐步提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专科、本科就读比例,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调整优化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学科设置。加快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办好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和云南高等研究院。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云南学习型社会建设。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校管理,建立与各学段学生培养重点任务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教育“组团式”帮扶,完善“省管校用”、“省管县用”机制。完善地方领导当好“编外校长”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健全“双减”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中心,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滇合作办学,支持云南高校和企业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办汉语学习中心、基础教育学校、职教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办学机构。
 
  (17)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资源和力量整合,高水平建设稀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种子种业、疫苗等云南实验室,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打造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创新链,以创新链推动布局产业链,贯通从研发到产品的前端、中端、后端全链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机制,组建相同或相近领域“创新联合体”。加强与在滇科研机构合作,强化央地协同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吸引知名专业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入滇发展,降低创新型企业融资成本。
 
  建立“企业出卷+校院所答卷+市场评价”机制,构建集技术供需、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为一体的技术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分红等激励机制,增强科技、财政、审计、纪检等政策取向一致性。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开展原创性、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探索对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开展跨国科技交流、联合创新平台共建。
 
  (18)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探索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模式,优化“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和限制,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支持用人单位创新人才激励措施。探索用人单位编制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用人主体自主权改革。
 
  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和各项奖补政策,健全人才服务制度和专家联系制度,更好满足和服务保障各类人才的发展需求。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建设。
 
  五、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
 
  (19)健全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完善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办法。将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成员,保障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收益分配权。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改革,完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机制,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老旧管线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逐步推行城乡供水“水网电网化”运营。
 
  (20)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构建产权清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深入实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机制,推动农村产权交易互联互通。
 
  (21)完善联农带农常态长效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下乡、资金下乡、企业下乡、能人下乡、大学生下乡。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多层次农村保险服务体系。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完善利益联结模式,探索承包地经营流转价格合理确定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增收渠道。壮大联农带农主体实力,健全新型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推动企业、农户、村集体各方利益合理分配。对使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的,一律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出更多“334”、“622”等联农带农机制。
 
  (22)优化土地要素配置。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质量不降。完善退化耕地治理机制,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分类稳妥推进撂荒地、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
 
  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落实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分级审批制度。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优化土地管理,持续推进用地计划指标配置与各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节约集约用地综合水平挂钩。在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支持村“两委”依法合规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林地、草地、荒地等资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完善二级市场交易平台、交易规则和市场服务。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行动,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优化工商业土地利用,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
 
  六、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制,持续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全省对外开放水平,统筹推进通道、对外贸易、外资利用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云南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23)加快建设沿边产业园区。深入实施云南沿边产业园区规划,积极构建“以昆明、曲靖为支撑,以河口、磨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为重点,带动全省产业园区共同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2+3+N”发展格局。推进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省(市)产业协作和园区共建,加快推动沪滇“16+16”产业园区共建,建立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和产业融合发展激励机制,有序推动产业转移,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24)加快构建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积极推进境内外通道、港口航道、民航机场建设,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多层级物流枢纽、跨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和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创新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数字信息、能源大通道建设,促进金融赋能大通道能级提升。完善大通道管理运营体系,打造云南枢纽通道品牌。
 
  (25)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进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等要素双向流动和聚集。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间品贸易,加快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跨境电商扩量提质。创新数字贸易、市场采购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规范和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高标准实施准入后国民待遇。做好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和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持续深化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创性、集成式探索。统筹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合作功能区建设,发挥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作用,深入拓展周边国家市场,加快我省优势产业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
 
  (26)深化跨境经济合作。促进中越合作优化升级,支持河口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口岸通行条件,主动服务中越跨境准轨铁路建设。支持昆明创新托管模式,加快建设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建设中缅经济走廊,促进中缅开放合作,推动商签国际道路跨境运输、金融合作等协议。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27)加快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创新打造“滇中+中老铁路+境内外园区”的开放体系。积极打造昆明国际陆港,依托中老铁路沿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打造特色鲜明的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带,推动中老铁路境内沿线形成错位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中老铁路运营能力和水平,积极打造“澜湄快线+”国际货运品牌,推动跨境客运“一地两检”查验模式落地实施。
 
  七、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坚决贯彻落实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28)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落实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落实人大监督机制,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
 
  落实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丰富协商形式。完善“院坝协商”机制,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
 
  落实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
 
  (29)深化法治各环节改革。统筹地方性法规规章立改废释,加强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完善备案审查制度。
 
  推进依法行政,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的动态管理和备案审查,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跨部门衔接,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机制。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强化公益性。
 
  完善公正执法司法工作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强化当事人、检察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执法活动的全程监督。完善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稳妥有序推进全省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工作机制。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加强专门矫治教育。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加快昆明中央法务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调解中心等平台建设,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效能。
 
  (30)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十百千万”工程。完善人民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挂联包案规范化常态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禁毒防艾、打击拐卖人口、命案防控长效机制。
 
  (31)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实施“云岭同心工程”,健全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机制。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加强培养、提高素质、科学使用、发挥作用的机制。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把统战工作一体纳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丰富平台载体,提升争取人心实效。
 
  (32)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水平。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加强互嵌式社区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
 
  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入实施“润土培根”工程,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完善宗教事务治理机制。
 
  八、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壮大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33)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宣讲机制,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完善意识形态风险提前预防、提前发现、提前处置机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立德树人工程和云岭思政“个十百千万”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推进广电新媒体协作机制建设。完善正能量网络精品推送机制。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
 
  (34)健全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实施“文化兴滇”行动,深入推进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提升。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省属文化企业改革。
 
  建立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高原特色竞技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体育产业。扩大体育对外交往。
 
  (35)构建更有效力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体系。统筹外事外宣力量,发挥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作用,做实做强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推进国家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建设试点,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影视译制基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36)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机制,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社会热点引导、重大舆情协调联动处置机制。
 
  九、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7)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评估和调整机制。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深化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向国家争取高校和科研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38)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妇女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防止返贫就业保障机制。创新“创业云南”、“彩云雁归”返乡创业制度体系,支持更多人返乡创业。推广永仁“幸福里”就业服务做法。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盘活“扶贫车间”等资产,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3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要求。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长效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有效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各城市政府用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加速土地、金融、司法等一揽子政策落地,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4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建好心血管病、呼吸和肿瘤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县医院“百县工程”,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进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提质,逐步推行儿科夜间门诊便民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健全支持创新药发展机制,完善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广医疗“组团式”帮扶,建立党政领导挂钩联系本地区薄弱医院机制。实施银龄医师计划。
 
  (41)健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加大辅助生殖、妇幼保健、妇产专科和综合性医院妇产中心支持力度。落实生育补贴制度,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实施凭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出生即参保、出院即报销”,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帮扶机制。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孤弃儿童养育政策体系。
 
  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按照标准配套建设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改善对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加快建设美丽云南。
 
  (42)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保障机制。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积极申报建设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加强城市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两污”治理。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推进水价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制度。
 
  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绩效管理办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43)完善高原湖泊和六大水系治理机制。强化河湖长制,坚持“一湖一策”推进高原湖泊治理,一体推进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三治一改善”。完善高原湖泊流域空间管控和生态减负机制,推动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建立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常态化机制。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以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完善六大水系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保护治理体系。
 
  (44)大力推进美丽云南建设。提升昆明、曲靖、玉溪、大理等大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实施中小城市和县城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牟定县牌坊村“五个三”等工作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建设行动。
 
  (45)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动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积极申报创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创建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国家公园。健全跨省跨境生物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物种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完善以高黎贡山为重点的区域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体系。
 
  (46)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完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碳汇云南”行动,建设涵盖全省的林草碳汇数据信息平台,加强碳汇方法学研究和人才储备,探索碳汇监测计量核算机制、碳汇产品开发和交易实现机制。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
 
  (47)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分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完善磷石膏、冶炼渣、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物和废塑料、废电池等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推动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
 
  十一、健全维护国家安全体系,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改革与稳定、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促进边境安宁、社会安定、生态安全、经济安稳、人民安康。
 
  (48)完善新时代强边固防体制机制。打造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升级版。推进“智慧边防”建设应用。持续开展打击走私、偷渡、赌博、电信诈骗等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维护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云南海外利益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做好海外涉我突发事件危机管控和应急处置。完善双拥工作机制。落实跨军地改革相关任务。持续深化国防动员建设。
 
  (49)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制定增加边境地区人口的政策措施,完善守边固边群众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好边民补助政策。持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引领工程,打造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建设沿边城镇带和兴边富民中心城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村镇城立体支撑的稳边固防新体系。统筹推进边境城镇、口岸、特色产业一体化发展。
 
  (50)健全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完善重大灾害“123”快速响应机制,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完善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排危除险,持续推进避险搬迁。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深化应急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燃气、危化品、食品、矿山、建筑、消防、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
 
  十二、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不折不扣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坚决维护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着力推进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加强清廉云南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51)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形成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改革容错落实机制,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
 
  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持续推进“百企联村”行动和“四位一体”项目建设,深化“国门党建”联建和“双强口岸”争创。完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深化县级“群团联盟”建设改革。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
 
  (52)深化纪检监察工作机制改革。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落实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严肃查处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加强诬告行为治理。健全追逃防逃追赃机制。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健全巡视巡察工作机制。优化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机构职能,推进向省属企业全面派驻纪检监察组。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
 
  (53)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深入践行“三法三化”,以“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三部曲”抓实抓细改革任务。解决党员干部“十种典型问题”,倡导和树立“十种鲜明导向”。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完善基层组织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改进调查研究方式,提高调查研究质量。
 
  (54)完善改革推进落实机制。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建立上下协同落实改革工作机制,推动省级政策供给和基层现实需求有效结合、无缝对接。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鼓励基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加大改革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新时代解放思想、创新求变的浓厚氛围。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
 
  更多环保资讯,请关注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http://www.beidouzhiku.cn/)。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环保管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