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据估算,我们平均每周摄入大约 2000 个微塑料颗粒--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这一数据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曾委托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其中,水是最大的来源,普通人每周仅喝水就能摄入多达 1769 个。贝类是第二大来源,每周 182 个(0.5g)。
微塑料,是肉眼可见的塑料碎片,全世界每年产 4 亿余吨塑料,而塑料垃圾中只有 9% 被回收利用,22% 成为污染物散入环境。这些塑料被太阳、热、风、酸、盐、氯等因素降解为微塑料(MP)颗粒(1μm~5mm),在环境中渐渐积累。
在 2018 年举行的欧洲肠胃病学会上,研究人员报告称首次在人类粪便中发现微塑料并表示:“应特别关注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虽然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肠道塑料浓度最高,但最小的微塑料颗粒能够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全身。”
而这一担忧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一点点印证。
出现在每个胎盘中的塑料碎片
这项研究由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约翰?伯恩斯医学院和卡皮奥拉尼妇女与儿童医学中心进行研究所用胎盘样本,来自 2006 年至 2021 年在夏威夷分娩的妇女捐赠。
研究者们检查了历年捐献的胎盘样本,不仅都有微塑料的身影,且 2021 年之后的样本,微塑料暴露比例已达 100%。研究结果不可谓不惊人:胎盘中存在的微塑料的比例,15 年间逐渐攀高。
2006 年,10 个胎盘中有 6 个含有微塑料。
2013 年,10 个胎盘中的 9 有微塑料。
2021 年,所有 10 个胎盘,全都有微塑料。
也就是说,肉眼可见的塑料碎片,不仅穿过肠道壁进入了人体,到达了胎盘这一重要屏障,且已经几乎全都存在。
从肠道到各器官,无处不在
当塑料微粒足够小,它们就能随空气、食物和水一起,被吸收进入人体组织。
2020 年,美国化学学会报告称,已经在人类的肺、肝、脂肪组织、脾和肾中检测到了微塑料。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还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学者将具有纳米塑料微粒的水溶液喂给小鼠,发现不到两小时,这些微粒就出现在了小鼠的脑中。
如此看来,人类已经被塑料微粒包围了。
想少“吃”微塑料,有三个小技巧
近期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上有研究显示,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能够有效帮助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01 水烧开再喝,微塑料减少 80%。
常用的自来水处理技术通过反复的过滤和沉淀,已经能够减少 70%~90% 的微塑料。想要进一步让水中的微塑料含量降低,可以:喝凉白开。
一项来自中国团队的研究证实,把水烧开再喝,真能让塑料微粒大大减少,背后原理来自于令人讨厌的水垢。
饮用水分「软水」和「硬水」,其中硬水由于钙镁离子含量比较高,烧开后会在水壶上留下水垢。这些水垢在形成过程中会包裹住塑料微粒,变成沉淀物,让水中的含「塑」量大大降低。
塑料瓶装水则是反例。无论矿泉水和纯净水怎样净化,最终都要用塑料瓶装,目前的灌装技术无法避免微塑料的产生。每瓶 1 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 24 万个纳米塑料和微塑料颗粒,其中 90% 是纳米塑料,10% 是微塑料。
02 少用塑料容器和纸杯加热食物、装热食。
例如常见的塑料水杯、一次性水杯(内壁会“镀”一层塑料膜)等,倒入热水后就会释放出微塑料颗粒。初始水温越高,杯中产生的纳米级塑料微粒就越多。
与纸杯装热水相似的场景还有微波炉。食品打包盒、食品袋、保鲜膜等,在装有酸性食物并微波加热的时候,也会释放出微塑料颗粒。
如果介意微塑料,喝咖啡可以自带保温杯,少用保鲜袋、塑料盒装食物放进微波炉加热,宝宝的奶瓶不要选择塑料材质。
03 尽量少吃海产品的内脏。
每年生产的塑料中约有 10% 最终成为海洋环境中的碎片,估计仅海上漂浮着的塑料制品就超过 5 万亿件,总重量超过 25 万吨。
在不断的风蚀水侵下,这些塑料成分也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越来越碎……
在“大鱼吃小鱼”的作用下,从浮游生物、鱼虾蟹贝到大型掠食鱼类,微塑料随着食物链不断富集到更大的个体体内。目前认为较为容易富集微塑料的食物包括海鱼的内脏和腮,贻贝等少数海鲜品种,以及海盐。
不过,一般人吃这些东西的总量并不会很大,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不用怕。
目前来看,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并不会造成严重的急性损伤,但它沉积在人体内,到底会有哪些潜在的慢性影响,还需要科学家们继续研究。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无法完全避开塑料,不必因此过于焦虑,但可以更注意一点。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增加回收利用,是每个人可以为环保与健康出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