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晚,环保执法人员正在夜查高污染车。摄影/章轲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再过一两个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开始转凉,对冬季重污染天气的担忧不可避免。
去年入冬到今年初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多个地区发生多起大面积、长时间的重污染天气,红警纷纷响起,多地爆表。人民群众的“心肺之痛”,仅从前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
第一批督察的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等8省区,除广西外均存在较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部分城市近几年来PM10和PM2.5浓度不降反升。此外,各地均存在水污染问题,一些河流、湖泊主要污染物超标。太湖、鄱阳湖流域违法违规排污问题严重。
第二批督察的北京、湖北、广东、重庆等7省市,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尤其严重,最近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通报,多名官员被严肃问责。
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的天津、山西、辽宁等7省市中,天津、山西和安徽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天津市2016年二氧化氮浓度大幅上升,2017年一季度PM2.5浓度同比上升27.5%。8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断面比例较2013年上升23%,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仅为15%。
在山西,2016年冬季采暖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2016年PM2.5、PM10平均浓度同比分别升高7.1%、11.2%,是全国极少数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的省份。今年以来,山西大气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但保护力度不够。太原、晋中、吕梁、临汾4市每天约20余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汾河。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以及多个专项督查的深入,各地大气、水、土壤方面的环境问题一个个浮出水面,似乎越挖越多。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能否治出成效的担忧。
中国的大气、水、土污染防治有希望吗?答案是肯定的。
空气清洁天数持续增加
据记者观察,2013年以来,中国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力度是空前的。用环保部部长李干杰的话说,就是“四个前所未有”,即思想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这几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成制修订。“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出台。
查封扣押、停产限产、按日连续处罚成为遏制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环保部公开约谈42个市(州、县)、4家大型企业;各省级环保部门公开约谈64个市县政府,对25个市县实施区域环评限批。
2017年,环保部组织开展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截至7月23日,前7轮强化督查共检查企业(单位)37325家,发现存在环境问题的21870家。向地方交办重点环境问题9042个,其中突出环境问题5662个。
如此高密度、高频次、压茬式督(察)查和压力传导,污染增长的势头被遏制,污染源在减少,环境质量自然得到改善。
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均超过30%。珠三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率先摸杆,近两年连续稳定达标。全国酸雨面积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7.2%。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今年3、4、5月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较之前三年平均浓度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强化督查工作开始的4月份,是近年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次,较2014——2016年4月平均PM2.5浓度下降15.37%。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每年可以呼吸到清洁空气的天数在持续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贺克斌举例说,2013年,第一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布在10.4%到96.1%之间,平均值为60.5%。到2016年,74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了35.8%至98.9%之间,平均值为74.2%,升高了近14个百分点。
此外,2015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6.7%,有73个城市达到了空气质量标准。到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升高到了78.8%,其中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100%,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数量增加到了93个。
“在国家一系列科技项目的有力支撑推动下,中国有望加快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贺克斌说,“只要深刻理解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就能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使大家呼吸清洁空气的天数持续快速增加。”
2017年7月29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巢湖边两位工人正在清理湖面杂物。摄影/章轲
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水污染防治的问题也是一样。
8月14日,环保部通报,根据2017年上半年国控地表水监测网数据,总体来看,全国水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为70.0%(2017年目标为68.3%),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比例为8.8%(2017年目标为8.4%),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做的专题报告称,2016年,中国各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均有所上升,浙闽片河流和西南诸河水质总体由良好改善为优,淮河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改善幅度最大。但全国一些地区特别好的I类水质断面比例在减少,辽河、松花江等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有所上升。
“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赵英民说。监测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了6.8个百分点。2016年较2015年,Ⅰ—Ⅲ类水质比例、劣Ⅴ类水质同比进一步改善了1.8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88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0.5%。
与大气、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防治由于底数不清、标准规范不健全、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等,防治任务更加艰巨。但并非没有希望。
赵英民表示:“对污染土壤彻底治理修复,既不经济,技术上也不可行,更无必要。土壤污染了,如果隔离,人不接触,对人的风险将大大降低,这是土壤与大气、水污染治理不同的特点。”“在坚持预防优先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风险管控。”他说。
据记者观察,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能否到位,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党政同责得到一定程度的贯彻落实。但一岗双责落实不够。有些部门至今还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在制订发展规划、项目审批时,脑子里没有环保这根弦。
赵英民建议,尽快建立企业自证守法、企业违法行为“向前追溯按日计罚”等相关规定,落实企事业单位污染防治责任。力争行政执法、环境司法、经济赔偿三者并用,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法律责任体系和终身追究制度,使守法成为常态。
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环保部原部长陈吉宁此前对记者表示:“能源结构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需要较长过程,因此大气污染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