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国政协委员陈松蹊: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已经落后
导读
75微克/立方米——这是中国目前使用的空气质量“良”的上界值,而发达国家“良”的标准大多介于15微克/立方米和35微克/立方米之间。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大气污染比中国严重,但其“良”的上限分别是60微克/立方米和65微克/立方米,均严于中国的75微克/立方米。202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光华管理教授陈松蹊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采用的是2012年起实行的基于PM2.5的空气质量等级,但这套标准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中给出的“过渡时期”的初级标准。
“空气质量‘良’的上界值过于宽松,不利于国民健康。”陈松蹊认为,在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基础上,这一空气质量标准已经落后,不再适用于日益增长的减少人群污染暴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也不适用于推动减少排放的国家“双碳”战略。
我国自2012年起实行的基于PM2.5的空气质量等级划分如下:优:PM2.5<=35微克/立方米;良:35<PM2.5<=75微克/立方米;轻度污染:75<PM2.5<=115微克/立方米之间;中度污染:115<PM2.5<=150微克/立方米之间;重度污染:150<PM2.5<=250微克/立方米之间;严重污染:PM2.5>250微克/立方米。
陈松蹊分析说,大量流行病统计研究发现,当PM2.5超过15微克/立方米之后,长期暴露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超过50微克会更加严重。“当PM2.5介于50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之间时,民众看到空气质量是良,大多不会采取防护措施。但根据观测,PM2.5超过5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就会很低,暴露在50微克/立方米至75微克/立方米之间的污染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忽视。”
陈松蹊建议,将PM2.5空气质量“良”的上界水平从75微克/立方米降低到50微克/立方米。他说,新标准并不影响优良率和空气质量的趋势,也不影响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横向排名,只需把历年优良比例按50微克/立方米重新计算一遍即可。
实施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有利于国民健康。摄影/章轲
02
多方建议实施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
在日前召开的“2022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项目总监万薇等专家也建议,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收紧PM2.5浓度限值,以进一步提升健康保护效益。
据生态环境监测司最新公布的3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3月上半月,全国大部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辽宁中西部、华北中南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中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新疆南疆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
2022年底以来,河南省南部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跨年霾”,多个地区持续出现重度及严重污染天气,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
近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对焦化、钢铁、玻璃等重点行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情况开展突击检查。检查发现,企业普遍存在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放、不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生产台账弄虚作假、在线监测和手工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问题,其中6家企业问题较为突出。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带队赴陕西省咸阳市、渭南市和韩城市等空气质量明显反弹城市检查涉气重点企业时也发现,有企业篡改参数干扰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未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编造虚假台账掩盖违法生产事实,脱硫脱硝系统频繁停运,超标排放。
“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速,可能盲目上马‘两高一低’项目;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可能铤而走险,违规生产、违法排污。这些都必将带来污染物排放增加,环境风险增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将持续加大。”在日前召开的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黄润秋说。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在“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方面,今年将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建立生态环境基准数据库,组织实施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