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人造替代蛋白在国内便利店已屡见不鲜,可它们常被视为素食主义者专属,并不会与普通肉类放在一起。但很快,新加坡的人们就能在实体肉店里买到人造肉了。
从明年初开始,食品创新公司 Eat Just 培育的人造肉 Good Meat 将出现在新加坡 Huber's Butchery 肉店的展示柜和小酒馆菜单上,和肉一起面向消费者销售,这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
1.什么是人造肉?
人造肉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大豆、豌豆、小麦(基本采用非转基因)等植物中提取植物蛋白作为原料,制成的植物蛋白肉。有点像我们吃的素肉、素鸡、素鸭;
另一种则是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把它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并且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的肉。
把植物做成肉,形似容易但神似却难。
植物肉是人造肉的一种。业内人士表示,制作一块美味的植物肉,既要有高品质的原材料,还要有独特的加工技术。利用植物蛋白制作植物肉生产技术难度不大,难就难在如何让其拥有与真肉相似的口感风味及营养成分,将植物肉做成仿真肉,需要将植物蛋白分子结构重新构成肉类纤维状分子结构,再通过交联酶、风味蛋白酶的改进让植物肉具有动物肉的质感、咀嚼感和香味。
人造肉逐渐成为“风口上的猪”。
不仅肯德基、星巴克等“洋快餐”不断推出植物肉食品,星期零、珍肉等本土创业品牌的植物肉产品也悄然走进餐厅和酒吧,甚至连中餐馆里都能见到植物肉的身影。
2.健康和环保
明明有现成的、口感更好的传统肉,为什么我们还要费那么大劲儿自己造肉呢?
就健康而言,人造肉也可能比天然肉更健康。“植物肉”生产过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不含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含有膳食纤维、低饱和脂肪。对成年人来说,补充能量的同时,减少对“三高”疾病的担忧,丰富的蛋白质又是人体所需营养。
就环保而言,人造肉代替天然肉有很大好处。牲畜的粪便会污染土地和水源,它们放的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而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25倍。畜牧业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比如山羊会把草根挖出来吃,对草场的破坏很大。动物的蹄、角、骨、皮和内脏往往被丢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不牺牲环境,推广“人造肉”对于地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诸多益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以上,比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气体排放的总和加在一起还要多。而其中,65%来自养牛业,生产1kg牛肉就要排放56.6kg的二氧化碳。
3.人造肉的明天在哪?
人造肉,究竟是新趋势还是智商税?
这不禁让我想到之前国内明星关晓彤曾在微博推荐过植物肉馅饺子,但是买账的人极少,人们对此褒贬不一。
艺人关晓彤在吃播中推荐植物肉馅饺子,因视频中只有咀嚼没有吞咽动作,被网友质疑做“人造肉推广”还“假吃”,“自己吃真肉让别人吃假肉”,引发热议。
话题持续发酵后,网友的批评点又转向“植物肉”,称“中国人吃肉本来就少,如果用植物肉取代真肉,可能要营养不良了”,此前美国厂商称“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出一股烟”的说法也再次被翻出。
不过,更多网友认为, 人造肉想打动中国胃还差些火候。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人造肉的嚼劲、口感和口味与真正的动物肉还存在巨大差距,其吸引力必然大打折扣。此外,人造肉高昂的售价,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目前市面上,人造肉的售价普遍比普通动物肉贵出一倍。以星巴克为例,一份植物肉牛肉卷要卖到59元,而普通牛肉卷只要39元。人造肉目前在市场上还属于小众食品,远没有走上大众餐桌。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认为:从长远看,随着肉类产品需求量提升和绿色健康生活概念普及,人造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此之前,打通人造肉行业“最后一公里”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迭代过程,需要不断提升口味和口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要不断刷新消费者的认知。当人造肉生产技术和产品有压倒性优势时,消费者自然会改变消费习惯,更愿意为其买单。
人造肉不仅仅是素食主义者的选项,还是未来食物的替代选项。在当下,植物肉之于猪肉等动物肉,或许就像当下新能源汽车对于燃油车的补充。
人造肉代表了未来食物的某一种选择,无论是从商业前景,还是未来对于地球改善的公益性方面来说,都是未来食物产业链中非常大品类,是未来30年改善温室效应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