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5月12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出席发布会,并与中央财办、科技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一起,围绕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回答了媒体提问。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我国近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是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的十年,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植树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是居世界第一。我国推动达成了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的十年。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建立起了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这些制度建设的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叶民副部长、胡祖才副主任分别就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进展情况,在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方面开展的工作,以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工作进展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以下是回答的全文。
海报新闻
我们注意到,2020年中办、国办出台了指导意见,对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作出了系统性安排。请问,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什么关系?都包含了哪些内容,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又有哪些考虑?谢谢。
叶民 副部长
谢谢你的提问。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的亮点内容。
一是夯实党政主体责任方面。中央和各省分别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清单,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同级人大、省级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生态环境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党中央对省级党委、政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进行考核,开展并持续深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省也建立了省级环保督察制度,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
二是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十三五”以来,先后制修订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检查,基本完成全国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大惩戒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三是健全市场机制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长江、黄河建立了全流域的横向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底,绿色信贷余额增长至15.9万亿元,绿色财税金融作用不断增强。
四是引导企业责任方面。将全国330多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管理,发布实施《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年版)》《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等,引导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
五是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方面。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十条”,出台《“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对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下一步,一是进一步压实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二是持续强化企业环境治理责任,依法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三是强化社会监督,继续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四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谢谢。
封面新闻
近年来,企业无证偷排、超标排放行为时有发生,前一段时间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一批排污许可领域的典型案例。请问,生态环境部在全面推进排污许可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体系建设上还将有哪些安排?谢谢。
叶民 副部长
感谢你对排污许可制度的关心。前段时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一批排污许可典型违法案件,目的是引导企业守法,指导基层执法,取得了社会的积极反响。排污许可制度是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排污许可的改革,做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一是建立体系。将排污许可制度纳入大气、水、土壤、固体、噪声等多部法律。国家发布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制定了分类管理名录,发布了76项排污许可技术规范、45项自行监测指南。
二是全面覆盖。将全国330多万个固定污染源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35万余张,实行排污许可登记的是294万多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6000多张,实现了排污许可环境监管的全覆盖。
三是融合制度。对40多个排污量比较小的行业,将环评登记与排污许可登记管理合并,减轻企业的负担。联合税务部门统一环境保护税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稳步推动排污许可与环境监测、统计等各项制度衔接。
四是严格监管。2021年共查处排污许可案件3500多件,罚款超过3亿元。国家和地方持续通报违法典型案例,起到了比较好的震慑作用。此外,还开展提升排污许可证质量和执行报告提交率的“双百”任务。
五是做好服务。建成全国统一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出台排污许可证电子证照标准,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积极衔接各项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一证式”管理,努力构建企业持证排污、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执法新格局。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培训指导,提升排污单位知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让监管既有力度还有温度。
谢谢。
香港中评社
我们注意到,“双碳”工作被纳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之中。请问这一目标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还将如何推进?谢谢。
胡祖才 副主任
谢谢你的提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
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更多群众的自觉选择。
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统筹协调。要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要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第二,大力推动能源革命。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8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供电煤耗超过300克/千瓦时的煤电机组要全部实施改造升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
第三,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抓紧推动重点行业能效达标改造,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碳市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第四,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多双边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紧盯“双碳”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