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产业政策-专业情报站-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专业情报站 » 产业政策 » 正文

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官网 | 发布时间:2017-04-17

 
  2.中部沿黄区域
 
  (1)区域范围:该区域是黄河干流在甘肃境内的主要流经地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大部分县(区)及临夏州永靖县,共13个县(区),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9%,人口约499万人,2012年区域生产总值1970亿元。该区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的重要支点,也是全省产业和人口集聚度最高的核心经济区。
 
  (2)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以水土流失防治和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黄河上游干流防洪治理工程,建设沿黄河生态走廊,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黄河干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实施兰州排污权交易试点。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村庄绿化,优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3.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域
 
  (1)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泾河、渭河上游,是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重点地区,包括庆阳、平凉、定西三市,天水市(部分)及白银市会宁县,共30个县(区),区域面积7.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8.3%,人口1090万人,2012年区域生产总值1546亿元。
 
  (2)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以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推进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坡耕地改造,促进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快治理土壤面源污染,推动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实施平凉工业园区排污权交易试点和天水节能量交易试点。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南部秦巴山地区)
 
  1.区域范围:该区域地处甘肃“两江一水”流域,包括陇南市全部、天水市(部分)及甘南州迭部县、舟曲县,共11个县(区),区域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4%,人口约275万人,2012年区域生产总值254亿元。该区是我国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2.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推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优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启动实施“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程项目,改善农村生态和生产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三)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河西内陆河地区)

       1.区域范围:该区域包括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及哈尔腾苏干湖水系,涉及酒泉、嘉峪关、张掖(含中牧山丹军马场)、金昌、武威等5市,共19个县(区)。区域总面积2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8.2%,人口约484万人,2012年区域生产总值1714亿元。该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也是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的核心区。
 
  2.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三大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北部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改造农田防护林网,开展村庄绿化,优化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推进实施金昌、酒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张掖临泽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第三方治理试点。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依据《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我省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方案及国家批复的重点区域生态规划,确定以“三屏四区”,即以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和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为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区域,共涉及42个县(市、区),总面积27.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4.5%。2012年人口926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5.9%,地区生产总值1252亿元、占全省GDP的22%。
 
  (一)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1.概况: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体,包括甘南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等6县(市),临夏州的临夏县、和政县等4县,总面积3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8%;2012年,区域内总人口15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
 
  该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甘肃省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中,黄河在玛曲境内迂回绕行433公里,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卓尼、临潭两县林区集中,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保护与建设措施: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为重点,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中幼林抚育,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采取生态补水、退牧还湿、面源污染防控、污染治理等措施,有效恢复与保护高原湿地。加快黑土滩治理。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牧民定居工程,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
 
  (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概况: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所在长江上游“两江一水”的流域,是我国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包括陇南市武都区、成县、文县、康县、宕昌县、西和、礼县7县(区),甘南州迭部县、舟曲县、碌曲县(部分),天水市秦州区和定西市岷县小部分区域。面积3.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6%。2012年,人口为25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9.7%,地区生产总值217亿元。
 
  该区天然植被较好,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流域内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0—57%,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区域达到80%以上。既是甘肃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为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2.保护与建设措施:以“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扩大新造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减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扶贫建设等措施,促进区域动植物资源的繁衍和保护,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健康稳定水平,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三)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
 
  1.概况:该区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处,东西向绵延约10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总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处于河川水系之间,具有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高原冰川面积约1970平方公里,储存的水量是三峡水库蓄水量的两倍多。降水和冰雪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每年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苏干湖四个内陆河水系提供约75亿立方米的径流量,是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等绿洲的水源基础,维系着近500多万人口、70多万公顷耕地和众多工矿企业的生存,为我国重要冰川、湿地保护地和河西内陆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
 
  该区包括酒泉市的阿克塞县、肃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2县,张掖市的肃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山丹县3县,金昌市的永昌县,武威市的古浪县、天祝县2县,兰州市的永登县(部分)和中牧山丹马场。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1%。2012年区域人口166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6.5%,地区生产总值362亿元。
 
  2.保护与建设措施: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对祁连山区冰川、湿地、森林实施抢救性保护,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加快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试点。按照“南护水源、中兴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强化祁连山保护区水源涵养,采取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中部绿洲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下游荒漠化,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草原划区轮牧、禁垦和退耕减牧,落实草原奖补,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改善。
 
  (四)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1.概况:陇东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极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庆阳市的庆城县、镇原县、环县、华池县4县,平凉市的庄浪县、静宁县2县,白银市的会宁县,定西市的通渭县,天水市的张家川县。面积3.2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2012年区域人口31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2.2%,地区生产总值408亿元。
 
  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降雨偏少,植被稀疏,加之降雨集中,土质疏松,长期侵蚀形成了丘陵沟壑密布的地貌形态,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环县北部还受到较强风沙危害,生态非常脆弱。
 
  2.保护与建设措施: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实施坡改梯工程;通过机制和技术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加大优势能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适度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
 
  1.概况:地处民勤县的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是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2012年人口为2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9%,区域生产总值52亿元。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降水稀少,日照充足,风沙大,植被以荒漠沙生植被为主。通过实施关井压田、严控地下水开采、规范资源调度,目前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开始改善,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生态环境发展形势仍很严峻,须在突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2.保护与建设措施: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大力开展封禁保护,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巩固绿洲生态建设成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
 
  (六)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1.概况: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与新疆接壤,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2012年该区人口1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7%,区域生产总值78亿元。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下水位下降较明显,湿地资源功能减弱,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受到胁迫,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较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保护与建设措施:以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全面节水、“引哈济党”生态调水工程、结构调整和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规范用水秩序,减少水资源无序开发,压减机井灌溉农田面积,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实现生态修复、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七)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
 
  1.概况: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其荒漠生态系统在整个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范围仅包括肃北北部马鬃山镇,面积3.1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4%。2012年人口约0.5万人。
 
  2.保护与建设措施:保护荒漠植被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禁止在保护区猎杀、非法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建立保护区荒漠生物物种储存基地,保障生物物种安全。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加大沙化和退化土地治理力度,促进区域生态自然修复。
 
  第四章  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任务
 
  一、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
 
  (一)基本措施: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大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力度。对重点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开展森林经营,加强新造林地、中幼龄林抚育管理,对低质低效林逐步进行提质改造。加快林木良种培育,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完善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严格执行林地和森林“红线”制度,着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二)主要任务:到2015年,完成新造林64.9万公顷(合974万亩),森林抚育经营20万公顷(合300万亩);2016—2020年完成新造林75万公顷(合1125万亩),森林抚育经营50万公顷(合750万亩)。
 
  (三)重点工程:
 
  专栏3    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工程
 
  0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在实施好天保二期工程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国有林区改革,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林区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继续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对工程区内的395.7万公顷天然林和其他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加强公益林建设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
 
  02 退耕还林工程
 
  在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在布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力争使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15度以上坡耕地部分实现退耕还林。
 
  03 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
 
  遵循自然生态适宜和地域分布规律,继续突出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科学布局的原则,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集中连片治理。启动实施黑河、泾河、渭河流域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项目。
 
  04 中幼龄林抚育工程
 
  通过间伐、修枝、割灌等抚育措施,对全省中幼龄林全面开展抚育工作,改善林分结构和林分的卫生状况,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提高和更好地发挥森林的防护效能和多种效益。到2020年全省完成中幼龄林抚育总任务量133.38万公顷。
 
  05 森林防火工程
 
  建设甘肃省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实现未来24小时及48小时的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预报及林火行为预报发布,重点林区瞭望监测覆盖率达到90%。建设完善的国家、省、市、县(林场)森林防火信息通信系统,使重点治理区域森林防火语音通讯平均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一般治理区域达到85%以上。建设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防控体系,加强专业扑火队伍装备水平,力争当日到达火场扑火灭火率达到98%。健全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察体系。
 
  06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加强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警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灾体系、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应急救灾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防控基础和防控能力。
 
  07 碳汇林业项目
 
  利用10年时间,在白银市实施碳汇造林项目,营造碳汇林100万亩,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二、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系统
 
  (一)基本措施:积极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快推进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强化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实施黑土滩治理。加快退化草原改良进程,实施草田轮作、低产田退耕还草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积极建设人工草场,加强草原防火。实施以电代薪,推进能源改造。巩固游牧民定居安置工程成果,推进草原畜牧业由自然放牧向饲舍、半饲舍养殖方式转变,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
 
  (二)主要任务:到2015年,治理“三化”草原面积100万公顷(合15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0万公顷(合150万亩);2016—2020年治理“三化”草原面积567万公顷(合85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57万公顷(合850万亩)。
 
  (三)重点工程:
 
  专栏4    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系统重点工程
 
  01 退牧还草工程
 
  到2020年,将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由现在的22个县扩大到全省草原面积在150万亩以上的所有县市区和沙化严重的县市区,完成草原围栏建设7000万亩,补播改良3000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基地400万亩,建设舍饲棚圈10万户。
 
  02 退化草原治理改良工程
 
  到2020年完成飞播牧草100万亩,完成放牧补播牧草2000万亩,机械和人工撒播500万亩。治理黑土滩400万亩。
 
  03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通过湿地围栏建设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通过退牧还草、草原鼠害防治和沙化草原治理,推进退化草原治理;实施天然林和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开展封山育林;加强草原防火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牧民定居点、实施生态移民等。实现生态环境优良、黄河补水量显著增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建设目标。
 
  04 草原畜牧业转型工程
 
  以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为中心发展新型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全面推行草原承包和草原流转制度,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5000个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推动畜牧业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圈养、半舍饲圈养方向转变,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步伐。
 
  05 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程
 
  建立1个省级草原有害生物防控中心,13个市(州)级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站,35个县级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站,8个应急物资储备库。有效完成1亿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任务。
 
  06 草田轮作及退耕还草工程
 
  利用间作、套种、复种、轮作倒茬等技术措施,在农区积极推行“草田轮作”;对农区3000多万亩的山地、坡地、边角地、撂荒地等低产田实施退耕还草;对青藏高原边缘农牧交错区、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沿线、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已垦草原,实施退耕还草。草田轮作牧草种植500万亩,低产田实施退耕还草100万亩,已垦草原实施退耕种草300万亩。
 
  07 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工程
 
  在甘南高原、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区的30个县市区。建设5个草原防火指挥服务中心,建立30个县级草原防火站,建立5个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6个国境(省境)防火观测站,组建20个快速机动扑火队伍,年完成防火隔离带建设1.2万公里。充实完善草原防火体系,完善现代草原火灾预警测报和防扑火先进技术,提高作战指挥手段和水平,以保障草原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
 
  三、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
 
  (一)基本措施:通过造林种草、合理调配生态用水,增加林草植被;通过设置沙障、砾石压砂等措施固定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通过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配套水源工程建设等措施,减少起沙扬尘。在解决农牧民长远生计的基础上,对生态区位重要、人工难以治理的沙化土地实施封禁保护。加强封禁设施建设,禁止滥樵、滥采、滥牧,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遏制沙化扩展。重点推进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流域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治理,适度发展沙产业。
 
  (二)主要任务:到2015年,治理沙化土地45.82万公顷(合687万亩),到2020年治理沙化土地91.64万公顷(合1375万亩)。封禁围栏1.8万公里,重点地段固沙压沙8.4万公顷(合126万亩),实现沙化土地封禁总面积347.25万公顷(合5209万亩)。
 
  (三)重点工程:
 
  专栏5   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重点工程
 
  01 防沙治沙工程
 
  在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庆阳市、甘南州共8市(州)24个县(市、区)进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1.64万公顷,造林营林49.1万公顷,沙化草原治理39.63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和工程建设淤地坝263座、小型拦蓄工程223处,非生物治沙工程2.92万公顷,沙区生态移民206万人,建设太阳能热水器3.47万座、节能炉3.47万座。
 
  02 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工程
 
  在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营造生态林157万亩,封沙(山)育林(草)420万亩,工程治沙44万亩,压减耕地治理64万亩,建设特色林果基地80万亩,设施林业8万亩,林木种苗基地85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203万亩,推广节水灌溉10万亩。
 
  03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工程
 
  对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5市18个县(市、区)沙漠与绿洲过渡带、严重风蚀沙化地区等沙尘源区以及沙尘路径区内实施严格的封禁保护,对庆阳市环县暂不具备治理条件且人为对生态干扰较大的地区实施严格的封禁保护,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管护用房、瞭望塔,修筑必要的巡护道路,配备瞭望设备和交通、通讯设备,建设固定界碑(桩)和警示宣传标牌。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妥善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
 
  04 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
 
  建设范围包括金昌市、张掖市、武威市3市的永昌县、金川区、肃南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等7个县(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民勤盆地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配套工程和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通过节水灌溉和合理调配水资源,采取封山(沙)育林草、人工造林、工程治沙等措施,遏制土地沙化,促进生态恢复。
 
  05 武威北部沙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工程
 
  在武威北部建设长400公里、宽2—6公里的防风固沙屏障,形成庇护绿洲的风沙隔离带和生态安全屏障,治沙造林100万亩,封沙育林草100万亩,建设10个万亩以上高标准防沙治沙示范点,10个万亩以上封育精品示范点。
 
  06 肃北北部荒漠生态监测工程
 
  开展生态监测和环境观测,打击偷猎盗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安全。
 
  四、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一)基本措施:切实加强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网络,强化湿地保育与管理能力建设,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优化用水结构,强化水资源管理;在做好尕海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支持,力争使黄河首曲湿地晋升为国际重要湿地。
 
  (二)主要任务:到2015年,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0万公顷(合150万亩);2016—2020年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36万公顷(合204万亩),建设甘南曼日玛大宗胡、兰州三江口、西和晚霞、文县天池、武都东江5处湿地公园。
 
  (三)重点工程:
 
  专栏6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重点工程
 
  01 尕海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区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尕海湿地科学研究,为进一步湿地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做好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向保护区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有关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等宣传活动,增强了大众保护生态环境自觉性和意识。
 
  02 黄河首曲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加强黄河首曲32.78万公顷湿地保护。重点对过度利用、遭受破坏或其他原因导致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恢复与综合治理,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
 
  03 黄河兰州白银段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初步建立兰州黄河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使黄河湿地环境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退化的湿地90%以上得到恢复治理。
 
  04 黑河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
 
  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污染控制、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等管理,使整个黑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