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全面构建创新体系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深入推进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基础软件等攻关,拓展创新领域。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工程中心建设,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力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酒泉、白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张掖全国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园,加快“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和大型优势企业,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构建高效的科研体制和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专栏13 “双创”行动建设重点
1.创业创新平台。创建1-2个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2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10个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建设完善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园、80个县级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50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搭建公共服务、孵化服务、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就业服务等5大创业创新平台,探索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创建10个国家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0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验证服务平台,10个以上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创业创新示范园。着力推进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酒泉风电装备制造、兰州新区生物医药、天水电工电器、天水微电子、白银稀土新材料、兰州军工电子、白银碳纤维、兰州航空航天真空应用装备、兰州新区新型能源装备、兰州新区水性材料、兰州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兰州新区北斗卫星应用、兰州新区正威电子信息材料、兰州新区蓝宝石晶体、张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定西生物基材、敦煌特种工程塑料、临夏清真产业及兰州新区聚光太阳能热利用等20个创业创新示范园建设。
3.大学科技创新园。支持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提质扩容;加快推进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园、兰州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设计科技园、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园、兰州城市学院科技园、兰州文理学院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园、天水师范学院科技园建设。鼓励其他高校和高职院校结合地域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筹建大学科技园。
4.农村创业富民工程。每个县(区、市)建成1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基地),每个乡镇建设1处以上创业孵化网点;支持有条件的县、乡建设一批农村互联网创业服务站;重点围绕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民俗工艺制品、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创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
第八章 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我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地域特色突出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形成以临夏州、兰州市和白银市为主的沿黄农业产业带,以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等4市为主的河西农产品主产区,以平凉市、庆阳市为主的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以定西市及白银市会宁县、天水市北部、临夏州(沿黄灌区除外)为主的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以陇南及天水南部为主的山地特色农业区,以甘南州及祁连山等为主的高寒牧区,构建“一带五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专栏14 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1.沿黄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猪为主的设施养殖等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城郊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和贮运能力。
2.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业,稳定玉米、专用春小麦、马铃薯等粮食生产,推进土地集约和适度规模开发,大力发展制种、棉花、油料、酿造原料、果蔬、冷水鱼、畜牧业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加快形成种植、养殖、饲草(料)加工、农产品加工及冷链贮藏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以粮食生产、林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体,以旱作农业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大力发展苹果、蔬菜、苜蓿、白瓜籽、黄花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积极发展养殖业,建立名优和创汇农产品基地。
4.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以旱作集雨高效农业为主,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等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小杂粮生产与加工,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进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5.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主,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马铃薯,突出油菜、特色林果、冬春蔬菜、中药材、猪(禽)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综合效益。
6.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重点推进草原畜牧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乳制品、清真牛羊肉等畜产品精深加工,抓好青稞、油菜、藏中药材等特色农牧产品基地建设。
第二节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中药材、现代制种、马铃薯、酿酒原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以50个牛羊养殖大县为基础,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推进国家级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优质林果产业发展,支持苹果、核桃、花椒、油橄榄、葡萄、油用牡丹等特色林果业扩大种植规模,加快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建设。培育壮大高原夏菜优势产区,实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计划。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扩大GAP标准化种植。加快良种培育,构建现代种业产业,重点扶持杂交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啤酒大麦和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优化升级酿酒原料产业,发展酿酒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
专栏15 特色优势产业
1.草食畜牧业。加强饲草料基地、养殖场(合作社)规范建设和标准化改造,打造肉羊、肉牛产业带,建成肉羊产业大县10个,在甘南建成100万头原生态牦牛生产基地,启动实施种养加结合的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支持建设绿色草食畜产业基地,建成中部、东部、河西3个国家级饲草供应基地。
2.蔬菜产业。以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区为重点,建设蔬菜优良品种筛选基地15个、集约化优质种苗繁育基地300个,打造精品蔬菜标准园500个,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50个,建成露地标准化蔬菜基地500万亩、设施蔬菜250万亩。
3.现代林果业。加强林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老果园树种、品种更新,推广矮砧密植现代建园模式,建设优势果品产业带和优质果品基地。力争到2020年,林果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
4.马铃薯产业。以脱毒种薯繁育为重点,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5.中药材产业。积极创建国家中药产业发展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设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15-20万亩,高标准规范化生产基地200万亩。
6.酿酒原料产业。大力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酿酒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酿酒文化展示、生态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连片化酿酒葡萄种植基地40万亩。
7.现代种业。以农作物、蔬菜、林木花卉种业科技创新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积极建立企业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和应用体系,打造具有甘肃区域特色的现代种业,加快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四化”玉米制种基地100万亩。
第三节 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强基固本,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守耕地红线。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提升耕地质量,实施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推进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环县、会宁县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健全完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强化旱作农业区的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地位;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和梯田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力度,抓好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林牧渔设施化发展,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及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建设,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设施畜禽规模养殖,提升畜禽养殖设施装备水平。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构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及服务功能,加快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强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
专栏16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1.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工程。加快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陇中东南部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至2020年,全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
2.“十百千万”工程。着力培育10个以上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创建100个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建设1000个左右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扶持10000个左右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3.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重点农产品产区,鼓励和引导各地开展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省级以上大型物流集散与配送中心10个左右、综合性产地批发市场15个左右,建设一批县域产地专业市场。
第九章 深化改革,加强政策支持保障
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政策配套和统筹协调,完善实施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甘肃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甘肃省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积极推动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改革,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区分不同使用方向分类创新配置方式。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鼓励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利用信用产品和服务防范信用风险,强化信用监管,健全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
第二节 强化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提高专项建设基金投入比重。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在脱贫攻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发挥重大项目对《实施意见》的支撑作用。落实差别化用地政策,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研究提高资源税费地方留成比例,促进资源产地可持续发展。推进各类人才培训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成长发展机制,争取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向我省倾斜,大力引进高层次专家和紧缺人才,积极发挥人才基金作用,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支撑西部大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完善投融资保障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发挥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形成政府资金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发挥信贷市场融资主渠道作用,支持银行业机构开展跨区域合作,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业。利用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手段,推进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全省融资平台规范发展,落实财政贴息、奖补支持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全省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转型转业、技术改造等环节的信贷支持,促进过剩产能化解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加强组织保障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甘肃省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重大政策研究和督导落实,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市州及县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根据《实施意见》要求,分解落实细化各项任务,明确责任、时限、要求。省直部门及市州加强沟通协作,确定目标任务,将重大项目列入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