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强化综合能源建设
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提升能源生产供应能力,优化调整能源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及消费模式,扩大能源转输、存储能力,加强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和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加快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煤电集约高效发展,提高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水平。加大陇东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探开发试验工作,提高油田规模高效开发水平。加快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储水蓄能。积极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和核电站项目,推进核能开发利用。以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外送基地,以兰州、庆阳地区为重点建设石油加工基地,以庆阳、平凉为重点建设陇东煤炭与煤电基地,同时建设以铀浓缩和乏燃料后处理为主的核燃料生产基地。
推进天然气管道及储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范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推进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转换,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吸引承接中东部地区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提升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深入推进敦煌、金昌、武威等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庄浪、迭部等绿色能源示范县区建设。
加快建设西气东输四线、五线及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原油管道甘肃段工程。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加快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和配套调峰电源工程建设,实施陇东至东部地区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河西第二条外送通道工程,推进甘肃电网与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电网联网运营,提高电网整体配送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建设西北中枢电网和电力电量交换枢纽。通过发电权置换、直接交易等多种形式强化新能源就地消纳,大力实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电能替代等惠民工程,推动能源消费升级。
专栏7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1.新能源。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二期和白银、庆阳环县、定西通渭等地区风、光电建设,打造敦煌、嘉峪关、民勤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敦煌、金塔等光热发电示范基地。积极推进黄河玛曲段水能开发,加快玉门、肃南大古山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论证黄河黑山峡多级低坝开发方案。
2.煤电集约开发。实施武威、兰州国电、兰州新区、天水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推进窑街、山丹花草滩低热值煤发电项目。配套建设新能源调峰电源工程及陇东大型坑口电站工程。
3.能源通道。加快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推进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及第二条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强化750千伏主网架建设,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网架。争取国家支持陇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以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增强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提升信息服务支撑能力。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创建工作。实施“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加快光纤宽带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乡村工程。加快兰州新区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云计算中心、甘肃广电“云上陇原·智慧甘肃”云平台、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云计算软件研发应用中心平台建设。
第七章 转型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以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高端、产业链齐备、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为重点领域,继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和骨干企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按照产业关联和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创新要素、骨干和配套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重点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组织实施兰州、白银和敦煌等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兰州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开展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等专项应用示范试点,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专栏8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1.新能源及清洁能源。重点打造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光热、生物质能源、核燃料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
2.新材料。以兰州石化、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甘肃稀土公司、酒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建设甘肃镍及镍钴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地,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延伸拓展产业链,完善优化产业配套,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产业发展。
3.生物医药。重点建设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打造道地中药材、生物医药、动物疫苗、新型医疗器械、育种及种子加工及干酪素深加工等产业链,加快重离子治疗肿瘤基地和诊疗设备产业园建设。
4.信息技术。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着力打造集成电路及配套、软件及服务、北斗应用技术及产品开发、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产业链。重点实施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项目,建设兰州、天水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与重点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和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园、敦煌软件产业园等。
5.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兰石集团、长城电工集团、中车集团等骨干企业和产业园,着力打造新型石化、自动控制、新型电工电器、高档数控机床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新型农业机械、海洋工程配套、重离子应用、航空航天、真空设备、先进矿冶、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兰州石油装备基地。
6.节能环保。围绕节能、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逐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型节能装备、新型环保技术与装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链。
7.新型煤化工。围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高附加值深度转化,推进陇东煤炭清洁转化基地、河西煤炭分质利用基地建设,打造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炭分质利用等产业链。
8.公共安全。围绕环境、食品、生产、社会以及防灾减灾、检验检疫、应急救援等领域,支持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安全技术、装备等产业发展。
第二节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力度,积极稳妥开展“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坚持化解过剩产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着力推进以兰州、庆阳为重点的国家战略性石油化工基地建设,以金昌、白银、兰州为重点的国家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建设,以嘉峪关为重点的优质钢材生产及加工基地建设,以陇东、酒嘉为重点的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基地建设,以兰州、天水、酒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实施“371”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打造一批上下游关联、结构优化、效益显著,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到2020年,形成3条百亿元产业链、7条千亿元产业链,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专栏9 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改造重点工程
1.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重点工程。加快兰州新区石油化工产业园建设,打造陇东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河西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实施庆阳石化6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项目。支持玉门石化扩大特种润滑产品生产规模。
2.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工程。推进兰州石化80万吨/年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兰州石化百万吨级芳烃装置、庆阳市12万吨/年烷基化油清洁燃料等项目建设,建成兰州科天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水性科技产业园、白银碳纤维产业园等。
3.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工程。建设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金川铜镍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金昌超微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建设金川公司与中船重工合作拓展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甘州区锰铁铅锌矿循环经济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白银公司超导电缆项目、平川区动力型锂电池生产线项目、酒钢集团高端铝合金加工国际合作开发项目等。
4.冶金新材料重点工程。加快实施酒钢集团公司兰州钢结构制造基地项目、不锈钢提质增效项目。
5.稀土功能材料和电池材料重点工程。推进白银市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实施甘肃蓝通稀土高铁铝合金特种电缆生产线、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节能灯生产线项目等。
6.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重点工程。实施酒钢10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及煤焦油加氢精制综合利用工程、新疆广汇1000万吨原煤伴生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项目、平凉煤炭深加工循环利用项目、华煤集团甲醇制聚丙烯科技示范项目、瓜州县碳质还原剂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甘州区煤制气及多联产加工项目。
7.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工程。重点建设以定西、张掖为主的全国马铃薯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以张掖、平凉、临夏、甘南为主的特色牛羊肉制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河西地区为主的国家大型制种基地和优质葡萄酒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等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以兰州、陇南、平凉、天水等地为主的高原夏菜、玫瑰、百合、油橄榄、茶叶、花椒、苹果等果蔬深加工基地,以兰州、白银、甘南、临夏等地为主的乳制品加工基地。
第三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培育交通运输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服务、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促进现代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中枢和纽带。重点推进兰州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养老健康试点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争创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左右,力争到2020年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专栏10 服务业发展重点
1.传统服务业。健全城乡家庭服务体系,整合、充实、升级家庭公共服务业平台,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社区发展综合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实施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等。
2.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实施城市共同配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电商与快递物流、国际物流、中药材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应急物流,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
3.金融服务。完善金融市场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领域,构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中介服务等现代金融体系,鼓励金融系统发展县域分支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现代银行制度建设,有序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
4.新兴服务业。加强信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加快“互联网+”行动,搭建行业电子商务联盟和移动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我省向西开放项目及贸易数据库。积极发展信用评估、会展、财务顾问等商务服务业,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发挥我省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中藏医药、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
第四节 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省。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建设丝绸之路旅游带,推动形成河西走廊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黄河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陇东南文化旅游传承创新区,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精品丝路旅游廊道、黄河风情旅游廊道、民族风情旅游廊道、寻根访祖旅游廊道、长城边关旅游廊道、红色征程旅游廊道,着力建设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构建开放式旅游空间布局。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带动工程,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加强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重点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旅游港,把兰州、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天水、平凉打造成西部游重要节点。深入开展甘南、兰州城关区、天水武山县、张掖肃南县、敦煌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园区和标准化自驾游基地(营地)。深化敦煌旅游改革试点,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加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国家重大工程。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专栏11 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1.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实施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西五市旅游联动、兰州文化资源库、兰州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陇东南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陇东南中医药养生基地、节庆品牌提升工程,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2.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重点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遗址保护传承、文物保护维修、红色文化建设、非遗项目展示及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特色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打造、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资源云平台、古籍整理出版、民族文化活态展示、文博创意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
3.特色旅游发展。建设30个特色旅游城镇、20个文化产业园,创建一批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成一批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一批旅游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推出寻根访祖、民族风情、乡村田园、红色励志等体验特色旅游产品。
第五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巩固提升、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积极创新多产业复合型区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全省绿色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快绿色矿山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等工程建设,在煤炭及煤化工、电力、冶金、有色、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材及新材料、轻工医药、装备制造业等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提升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和一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工农业复合领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健全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社会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城市低值固废的收集利用、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体系,开展白银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试点,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建设。争取国家在甘肃布局民用航空器、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12 循环经济建设重点工程
1.绿色矿山示范工程。在全省现有4批26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矿山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条件严格规范管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的环境恢复治理率、废弃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5%和70%。
2.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金昌、白银、武威、陇西、华亭、临夏、张掖、嘉峪关8个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的改造进程,全面开展其余27个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0年,所有国家级园区和80%以上的省级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
3.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在对现有110户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进行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向农业、服务业等行业领域拓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范围,培育一批各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以循环经济为主的龙头企业达到20户,产值超过500亿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达到10户。
4.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加大全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力度,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到2020年,全省所有具备改造条件的现役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同步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5.循环型农业重点工程。开展循环农业“59364”工程,即实施5个节约型种植业示范工程、9个森林经营和林下经济示范工程、3个畜牧业循环示范工程、6个工农业复合发展示范工程及4个园区改造工程。
6.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标准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和改造。城区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乡镇每2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每个城市至少设置一个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
7.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推广工程。加快推进兰州市、白银市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实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项目,建成覆盖全省的餐厨废弃物管理网络、收运和处置一体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