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2月18日(周五)上午10:00,2022北京新闻中心新闻发布会——美丽中国·绿色冬奥专场,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万军,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出席发布会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发布会全文实录: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
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任田玉红: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2022北京新闻中心——美丽中国·绿色冬奥专场新闻发布会。提到绿色冬奥,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我们的“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首钢工业遗产化身“雪飞天”,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3大赛区26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也向世界集中展现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
为了让各位媒体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冬奥的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先生,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万军先生,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先生。为大家介绍情况,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介绍“十三五”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
王金南:感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这段时间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世界关注、精彩无比的北京冬奥会中。北京冬奥会充分展示了各国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冬奥会即将迎来圆满谢幕,在这个特殊时刻,作为参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研究人员,我们今天非常高兴参加“美丽中国·绿色冬奥”主题新闻发布会,与大家交流分享“十三五”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特别是绿色冬奥的喜悦和收获。
大家知道,1972年中国政府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今年正好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50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从早期的“三废”治理,到重点污染城市治理,到“三河三湖二区一市一海(也就是耳熟能详的33211)”,到污染物总量削减,到环境质量改善,到三大行动计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美丽中国建设的这个五年,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的跨越。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在进入一个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全面开启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蓝天碧水净土绿地美丽中国的新征程。
这五年来,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五年来,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56%左右,清洁能源比重上升至25.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1.6倍,占世界销售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的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了48.4%,超过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目标,也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这五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4.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近四成,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经成为常态。全国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上升至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明显增多。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定提升,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根据美国NASA观测的数据,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约25%来自中国,生态系统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稳定,给老百姓留住了更多的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老百姓对蓝天碧水的幸福感和认可度大幅上升,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有效保护环境的成功实践。
这五年来,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排污许可、生态补偿、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中。
这五年来,绿色办奥从理念到行动,由愿景变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突出绿色办奥理念,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这既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北京冬奥会的深入实践。
中国政府全面落实绿色办奥举措,充分改造利用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奥运场馆,新增场地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影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碳排放趋近于零;冬奥会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冬奥会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在开幕式上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充分体现低碳环保,可以说这是绿色奥运的新起点。通过使用大量光伏和风能发电、地方捐赠林业碳汇、企业赞助核证碳减排量等方式,圆满兑现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我们看到有关媒体和权威杂志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举办了一届“绿色”冬奥会,展示了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自然》杂志撰文指出,北京冬奥会所采取的减排措施大大超过往届冬奥会,尽管此次冬奥会减少的碳排放只是中国总碳排放的沧海一粟,但它证明了在更广范围活动中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
这五年来,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创造了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世界奇迹。大家知道,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们不懈努力治理北京和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改善北京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赛期空气质量同样是中国冬奥申办时的庄重承诺。通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重大举措,北京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21年,北京六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部达标,细颗粒物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相比2017年下降40%,优良天数达到288天,比2017年增加62天,“北京蓝”日益成为常态,特别是冬奥会期间的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有几天的PM2.5浓度甚至出现个位数。联合国环境署高度评价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认为创造了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迹,为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这里往西二十多公里原是赫赫有名的首钢,为改善北京空气质量进行了整体搬迁,目前已经打造成为北京冬奥组委会办公地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大跳台比赛场地,实现了由“炼钢之火”到“雪舞冰飞”的华丽蜕变,这是绿色办奥、美丽中国的一个生动实践和一道亮丽景观。
各位媒体朋友,正如我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所诠释的北京冬奥会精神一样,中国将以绿色冬奥为契机,按照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谢谢各位!
田玉红:好,谢谢王金南院长,下面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大家可以提问了。提问采用交传,提问之前先通报一下自己媒体的名称。
香港经济导报:王院士您好,我们了解到您是生态环境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北京市人大代表,曾建议北京率先建成美丽中国北京样板,还提交过绿色低碳办奥的建议。请问,您对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的实践成果有何评价与体会?
王金南:奥运会是一种体育竞赛。非常惭愧,我读大学的时候体育成绩不太好,但我的母校有着非常重视体育的传统,60年前就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强调“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办学理念。虽然我体育成绩不好,但关注体育赛事,包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筹办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冬奥的绿色低碳建设。
记得那是在2017年北京市人大会议上,我提出了“让北京冬奥会给世界留下宝贵的绿色低碳遗产”建议,希望通过制定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在策划筹办、赛事举办、赛后循环利用全过程贯彻可持续绿色低碳理念,在普及冰雪运动的同时,提升全民绿色可持续理念和绿色低碳素质,将可持续性理念和要求与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奥运遗产。
目前来看,北京冬奥会践行“绿色办奥”的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接受采访时,认为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最近,许多国际媒体都报道了绿色冬奥最佳实践,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
在筹办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绿色冬奥筹办工作,前后五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会,要求突出绿色办奥理念,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北京冬奥组委与主办城市政府共同努力,一是积极推动低碳项目建设,充分应用低碳技术,通过低碳能源利用、低碳场馆建设、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低碳管理措施,采取林业碳汇、企业捐赠等方式实现碳补偿,首次实现奥运赛事碳中和;二是打造绿色赛区,最大程度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及其他现有场馆和设施,所有新建场馆均采用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延庆和张家口的场馆建设以“山林场馆、绿色冬奥”为目标,采取避让、减缓、重建、补偿等保护措施,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张北的风点亮北京冬奥会的灯、北京延庆赛区树木二维码管理等生动故事也越来越为人熟知,特别是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已经成为美丽中国靓丽底色的实践典范,为后代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持续性奥运遗产。一句话,北京冬奥的绿色低碳格外好!谢谢!
北京杂志:请问王院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请问,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过程中,包括北京冬奥会有哪些创新性举措?
王金南: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为媒、冰雪有价,这次冬奥赛场所在地北京、张家口,将气候资源、冰雪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契机,带动区域冰雪运动产业和旅游发展,就是我们身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自然资本保值增值,主要有下列做法和举措:
一是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二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核算体系,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陆域GEP核算技术指南,建立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体系。本人牵头完成了全球179个国家的GEP核算,以及我国连续6年31个省(区、市)的GEP核算。
三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祁连山、长白山、长江三峡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组织实施35个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在江苏、山东一些地区推进采煤塌陷区、矿区生态修复,把塌陷区建设成为湿地公园,把矿坑废墟转变为5A级景区。
四是探索创新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我们叫EOD模式,促进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21年4月,确定第一批36个试点项目,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实施区域综合开发,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化和产业化。
五是开展生态权益交易和生态补偿,让“好山好水”有了价值实现的途径。例如,福建南平市的“森林生态银行”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让生态受益地区以资金补偿、园区共建、产业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向生态保护地区购买生态产品。
六是积极开展优质生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将生态产品与各地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如浙江省丽水市根植山水底蕴打造的“丽水山耕”“丽水山居”等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山”字系品牌享誉全国。
中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2016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的具体实践。谢谢!
凤凰卫视: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请问,目前美丽中国建设都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呢?谢谢。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万军
万军:谢谢您的提问!这次北京冬奥会,大家都看到北京、河北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了,这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成果。自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来,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2018年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高规格出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持续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坚决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战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到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5%,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到84.9%,比2015年增加18.9个百分点,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大家都能感受到,我们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企业工厂和社会各界,广泛动员,全民行动,形成了一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典范。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十四五”时期,是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起步开局的五年,国家制定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意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编制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设计了战略路径和行动体系。
下一步,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中国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改善、根本好转,鼓励各地深入开展美丽中国地方实践,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中华民族美好家园,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中国贡献。谢谢!
中国青年报:请问张大伟副司长,我们注意到这次冬奥会开幕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始终维持在优良水平,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
张大伟:如您所言,冬奥会开幕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优良,蔚蓝的天空将运动员在冰雪赛场上的表现衬托得更加精彩纷呈。监测数据显示,2月4日至17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30%以上;特别是2月4日开幕式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更是低至5微克/立方米,“北京蓝”成为冬奥会靓丽底色,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人努力”和“天帮忙”,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是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我列几组数据供大家参考,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内,煤电机组2亿千瓦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超过3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排查并分类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家,实现动态清零。燃煤锅炉35蒸吨以下的全面淘汰,现存燃煤锅炉数量仅为2013年的五十分之一;散煤替代累计完成2100万户,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散煤清零,减少燃煤使用量5000万吨左右。全面推行车用油品和发动机国六排放标准,与2013年相比,油品硫含量下降90%以上,新生产重型货车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90%以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前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100万辆。通过上述大气污染治本措施,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21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8%;北京市PM2.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58天减少到8天。
二是春节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管控到位。历史监测数据表明,每年春节期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都会引发重污染天气。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及周边8省(区、市)严格实施烟花爆竹禁售禁燃禁放,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清新过节,取得良好效果。区域内,除夕、初一、初五和十五等重点时段均未出现污染高值,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与去年春节同期相比下降80%以上,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三是赛事期间精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生态环境部会同北京、河北等8省(区、市)统筹赛事期间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能源供给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对部分污染重、排放量大、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的企业和车辆采取了临时性管控,措施精准到具体企业、具体工艺、具体设备和具体车辆。同时,冬奥会正值春节期间,部分企业放假停工,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水平大幅下降,交通流量明显降低。综合评估显示,区域内污染物排放减少三成以上,进一步助推了空气质量改善。
四是气象条件总体有利。赛事期间北京市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与历史同期相比,气压和风速偏高,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偏低。特别是开幕式前后,北京、张家口等城市持续受到偏北冷空气影响,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污染物浓度下降。
总之,冬奥会期间的良好空气质量,充分体现了多年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克难的成效。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偏高,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环境容量降低,空气质量还会有所波动,需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让北京蓝常在、中国蓝常在。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请问王院士,我们注意到北京冬奥会非常注重公众参与,在普及冬奥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公众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请问在“十四五”时期,中国还会采取哪些措施使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来?谢谢。
王金南:谢谢你提的问题。公众参与是现代环境治理的重要标志,更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北京冬奥会之所以如此低碳绿色,重要的一条就是广泛的公众参与。自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近2万多项活动,线上线下约15亿人次参与,抖音平台视频播放量达近31亿次。教育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共青团中央开展保护母亲河、“三减一节”和垃圾分类行动。全国妇联以“绿色家庭”创建为载体,充分发挥妇女和家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让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一是开展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谋划了10大专题行动,系统推进全民参与美丽中国建设;二是继续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当中。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场馆。丰富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三是积极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全面推广低碳、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使用。推广绿色出行;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落实企业生态环境责任,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强化公众监督与参与。期待各位媒体朋友,与我们一起参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谢谢!
光明日报:请问王金南院士,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那么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哪些成效?
王金南:感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实现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主要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的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的一项;在“十三五”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的一战;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这五个“一”,鲜明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去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56%左右,清洁能源占比达25.3%,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居全球第一,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正在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三,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前面两位发言人已经介绍了很多,我总体概括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明显增多。与碳中和相关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留住了更多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第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最后,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为《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作出重大贡献,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50%以上。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