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新《固废法》 上海固废治理模式初显成效-资讯前沿-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资讯前沿 » 正文

贯彻落实新《固废法》 上海固废治理模式初显成效

  来源:解放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9-13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距离市中心城东南约70公里的东海之滨,老港基地正改变着人们对它的刻板印象——这个“消化”全上海70%垃圾的地方,竟然也是绿荫环绕的生态保护展示窗口。
 
  走进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这里已实现“湿垃圾不出小区”。家住12号楼的侯阿姨把湿垃圾投送到小区垃圾箱房,经智能设备处置后,集中处理的湿垃圾4小时后变成有机肥。侯阿姨时常拿些肥料回家养花。
 
  来到世纪联华鲁班店,限塑令正严格执行,柜台上贴心地准备了“上货用剩下的小纸箱”等简单包装供顾客使用。
 
  入住上海的酒店、宾馆,一些客户可能会有些不习惯,因为客房里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等一次性日用品了。
 
  这些工厂、小区、超市、田野间的变化,是4个月来记者跟随市人大执法检查所亲见的画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固废法》)施行一年,本市的落实情况,于此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到,这一年多来,上海以新《固废法》为准绳,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为出发点,全方位构建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体系。目前,上海各类固体废物收运处置体系已基本完善,全过程管理体系已基本构建,形成了符合上海特点的固体废物治理模式。
 
  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
 
  垃圾桶快要满了,终端立马报警;谁乱扔了垃圾,10秒内处理信息就发来了。福元小区垃圾分类纳入了“一网统管”。小区有两个特殊的“探头”,一个在垃圾箱房里头,一个连接着智能终端控制系统室。系统室墙上的大屏幕显示着垃圾箱房“即时状态”。一有情况,保洁员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新时尚正奋力迈向2.0版。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一网统管”的数字化转型。在住建部每季度对全国46个试点城市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终保持第一。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
 
  位于虹桥路上的虹储小区,是2.0版的另一个样本。小区所在的虹桥街道研发了上海首家街镇级的垃圾分类“一网统管”专页模块。“居民投放干、湿垃圾后,后台会自动统计投放重量换算积分等。垃圾在哪里,清运车在哪里,大屏幕上一目了然。”虹储小区居委干部告诉记者,“一网统管”下的垃圾分类是通过“人工+智能”模式,依托政务微信系统,做到垃圾分类的“巡查—整改—核查”全过程管控,精确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前端,各大社区正如火如荼推进垃圾分类2.0版;末端,同样经历着一场变革。在老港基地,人大代表们眼前一亮。曾经,这里垃圾遍地、臭味熏天、蚊蝇成片;如今,老港已重获新生,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生态环保基地: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6条湿垃圾处理线“火力全开”;拔地而起的再生建材中心,建筑垃圾在此“变身”后每天可产出数万块免烧砖;在建设生态防护林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老港生态苑”……
 
  循环利用变工业废酸为宝
 
  上海是集成电路产业的一大高地,重点企业超过600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废酸环境无害化处置成为一大突出问题。
 
  为提升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上海创建了一种废酸定向资源化再利用新模式。7家单位将集成电路的废硫酸交由上海一家环保企业点对点利用。据悉,自试点以来,累计使用废酸27231吨,节约原材料98%浓硫酸约16672吨。
 
  “这种模式将集成电路制造产生的废硫酸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危险废物出路难、处置费高等难题,同时也提升了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这种新模式延长了产业链,符合循环经济产业需求。
 
  资源化利用体现在上海各个领域。目前本市正推进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全市废旧“四机一脑”年拆解处理能力达445.12万台;玻璃和泡沫塑料也已基本实现本地回收制成原材料。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还出了圈,在更大的场域实现循环再利用。今年5月27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人民政府签署《长三角区域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全面推动固体废物跨区域联防联治和利用处置设施互补共享。
 
  打通医废收运“最后一公里”
 
  15时许,西藏南路上的上海简恩口腔门诊部门外响起喇叭声,身穿白色防护服的收运员走到前台,和门诊部工作人员核对了单号、医疗废物种类、重量等信息后,这家诊所两天内产生的针头、针筒等医疗废物被转移到一辆迷你的医废处置密闭箱型车上。
 
  半小时后,这辆小车开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医疗废物临时交接点,代表们看到,小车上的医疗废物被有序转移到医废处置专用大车上。在全程监控下,这辆专用大车驶向终点——位于嘉定的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
 
  代表们所目睹的正是“短驳转运、定点交接”的黄浦模式。为打通医废收运的“最后一公里”,本市建立了小型医疗机构医废收运体系,集中收运后通过车车对接、医废不落地的方式送至医废集中处置设施进行安全处置,实现“每48小时收运一次”的全覆盖。
 
  “以前打完电话,一个月来清运两三次已经算是高效的了,这让小型医疗机构管理者很头疼。”黄浦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彭鑫说,有些医疗机构位于交通并不便捷的犄角旮旯、货车禁行路段,严重影响收运效率,也加大了防疫风险,比如要新添容量更大、制冷效果更好的冰柜来暂存医疗废物,还要设专岗专人进行消毒、打包。
 
  医废收运“最后一公里”打通后,这些困扰都消除了。结合疫情防控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等多种方式,集中收集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如此一来,收运频率大大增强,也减少了防疫风险。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全市医疗废物达到5.69万吨,比2015年增加了近四成。
 
  不仅如此,借助技术手段,上海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信息统一纳入了监管平台,实现了全覆盖、全过程和可追溯。

       更多环保资讯,请关注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www.beidouzhiku.cn)。

关键词: 固体废物   环保管家   固废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