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丰硕成果,生态绿色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追求。
当前我国正在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为实施三大举措的重要保障和重点领域,林业以服务国家战略为重点,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要求,系统配置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用绿色支点撬动区域发展。
构筑生态屏障
5月4日,一场沙尘天气突袭我国北方地区,再次引发了民众对沙尘成因和治沙成效的热议。
国家林业局综合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评估指出,本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和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像蒙古国这样受到土地荒漠化威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60多个。
“治沙不能自扫门前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脆弱,中蒙边境绵延数千公里,沙漠治理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彪表示,应充分利用好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等平台,发挥好中国-蒙古国商务理事会等机构的作用,将库布齐的治沙经验与国际社会共享,向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巡视员罗斌指出,当前荒漠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安全危害日益凸显,亚洲有150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非洲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荒漠化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世界各国分享。
为助力构筑生态屏障,我国发布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同时坚持突出重点,率先突破,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着力构建点线片面相结合的固沙阻沙屏障。
优化空间布局
走进滦河源,河北丰宁大滩镇孤石村小古道口的河滩郁郁葱葱,蜿蜒流淌出来的滦河源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这水源不仅滋润着天津,更通达北京。
过去,这一水源地却因当地村民过度放牧而断流。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缺水少绿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最大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优先,刻不容缓。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地区生态空间总量不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7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人均湿地面积0.18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承载力不高、生态空间不足的区域。推动该区域生态率先突破,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为推进生态协同发展,2016年6月,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政府在河北张家口签订《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印发了《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森林和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明确了京津冀林业生态发展的方向。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森林面积将达到1.14亿亩,湿地面积不低于1890万亩,防沙治沙面积达到1600万亩。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年多来,京津冀地区生态创新正在不断实现新突破,协同发展的巨大红利加速释放。
力促保护修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越来越凸显,长江流域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总量不足、生态承载力不高问题严重。
张建龙介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8.5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1%。石漠化面积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森林多为以杉、松为主的人工针叶纯林,单位面积森林蓄积只有75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湿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8万公顷降至目前的105万公顷,减少了60%。
为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长江经济带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2016—2020年)》《长江沿江重点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规划(2016—2020年)》,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造林绿化的指导意见》,安排中央林业资金360多亿元,加快造林绿化速度,强化湿地保护修复,保护长江两岸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2016年,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的天然林8.5亿亩,所有的天然林实现全面停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