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生态文明建设,水体治理先行。近年来,深圳水污染治理工作持续发力,以河湖长制为依托,坚持“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技术路线,推动流域内协同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超常规治水新路子。
2019年底,深圳全面消除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水污染治理实现历史性转折。2020年10月,深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
将水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最大的惠民环境工程
深圳是全国面积最小、产业最密集、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清澈的河流日渐污染。据统计,2016年年初,深圳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数量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之首,另有各类小微黑臭水体1467个,纵横交错的“臭水沟”“墨汁河”,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道疤”。
2016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水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未来几年最大的惠民环境工程,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全面发力打一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持久战。深圳市政府还成立了水污染治理指挥部,构建由市治水办、市直相关部门、各区组成的“1+8+12”的组织体系,建立责任清单,统筹推进治水工作。全市共落实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1057名和湖长647名,层层压实责任。
此外,市政府每年编印年度建设计划、攻坚责任手册,实施挂图作战,通过“台账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压实治水责任,严格实施治水考核。市人大、市政协更是将治水作为重点监督领域,督查部门把治水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逐月跟踪督办,形成党政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新格局。
高峰时期全市治水战线共有参建人员6万多名
河水治好了,最直接受益的就是市民。除政府开展系统性的治水工程外,许多热心市民也积极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以大沙河为例,自2017年来,每年参与大沙河护河巡河活动的有近万人次。近两年,两岸配套建设了生态走廊等景观,衬上宽广清澈的河面,现在,大沙河被市民形象地誉为“深圳版塞纳河”。
大沙河的巨变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水污染治理中,深圳创新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的新模式,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项目整体打包。坚持分片区管控,成立茅洲河等流域管理机构和下沉督办协调组,统筹调度流域涉水事务,达到系统治理的效果。
据悉,在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排水管网施工过程中,完成污水管道铺设702公里,单日敷设4.18公里、单周敷设24.1公里,创下全国纪录。高峰时期,全市治水战线共有参建人员6万多名、设备1.3万台。
深圳还强化跨市协同治理。例如,与东莞市“每月一会”,变各自为战为全流域联动作战;与惠州市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推动深惠交界段防洪整治和跨界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
深圳在治理工作中还实行了三点创新。一是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进小区。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排水条例》,对全市2万多个小区排水设施进行专业化管理,解决小区内部管网管养缺失问题,打通排水管理“源头100米”。二是推行物业管理进河道。借鉴优秀物业公司先进经验,对河流开展精细化、生态化、智能化养护,实现对所有水体的全天候、全覆盖巡查监管。三是实行涉水面源污染分类治理机制。将涉水面源污染分为13类,分类制定整治标准规范,开展长效治理行动。严格实行排水分类许可备案制度,完成全市37万排水户排查登记,实现一户一档、定点管控、责任到人。
高水平谋划建设1000公里碧道,带动城市空间功能优化
水污染治理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深圳坚持“水产城共治”理念,提出“五道合一”的碧道内涵,高水平谋划建设1000公里碧道。已建成120公里,打造出茅洲河、石岩湖、东部海堤杨梅坑段等生态、文化、休闲、经济、水安全相统一的碧道样板。其中,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释放出15平方公里土地,带动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和经济结构重塑,初步测算仅释放土地价值一项即达到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