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资讯前沿-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资讯前沿 » 正文

重点领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

  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 | 发布时间:2021-01-26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近岸海域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当前发展形势看,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整体有所改善,海底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IV类和劣V类水质海水面积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9.3万km2减少到2017年的5.2万km2,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较为严重,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总体上,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较为严重,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全国约1/10的海湾受到严重污染,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足40%,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超载,部分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破坏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频发,溢油、危化品泄漏等环境风险持续加大。
 
  我国海岸带主要问题及成因集成图如下:
 
 1.webp
 
  注:资料来源于骆永明,《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海岸科学发展》
 
  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关键性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导致过度及不良空间竞争,资源环境压力大。我国海岸带地区承载了城市化、港口和临海工业区建设、油气开发及养殖等多种功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不良空间竞争加剧。快速城市化、港口和临海工业园建设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剧增,海岸带环境承载压力加大。
 
  二是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我国海岸带区域低端型和资源与能源消耗型的产业结构特点并未根本改变,海洋开发利用方式仍然粗放,资源开发利用质量、效率和效益较低的局面仍未扭转。沿海地区工业园建设多是“偏重型”“偏地型”“偏污型”企业,第三产业较少。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必然加剧海岸带资源环境压力,导致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近1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增加60%、120%和190%,对海岸带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威胁。我国海水养殖以粗放养殖为主,导致沿海废水直接排放的养殖方式和养殖区仍然普遍存在。
 
  三是海岸带污染跨行政区域特征突出,监控及治理难度大。河流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输入源。据调查,在引起渤海污染的原因中,陆源污染物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7%,而经河口排入渤海的污染物占陆源污染物的95%。我国的入海河流中,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65.2%。如此巨大的流域面积覆盖了众多的行政区划单位。此外,我国海岸线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全长约181000km。这些因素均增大了对海岸带污染的监控与治理难度。
 
  四是环保与法制意识淡薄,相关科学技术薄弱,无法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及行政调控需要。由于环保与法制意识淡薄,沿海地区超标入海排污及污水直排入海问题突出。我国海岸带学科建设起步晚,科研投入不足,科研基础弱,国内缺乏海岸带学科的相关科学技术人才及培养机构,科技创新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引领和支撑不足。这些均限制了国家在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及行政调控方面的决策能力,从而造成了海岸带区域发展的盲目性,进而引发区域环境污染问题。
 
  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技术及其适应性
 
  01重点海湾综合治理
 
  重点海湾综合治理主要内容为以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为核心,提高自然岸线恢复率,改善近海海水水质,增加滨海湿地面积,开展综合整治工程,打造“蓝色海湾”,具体包括:海岸整治修复,通过建设生态廊道等,强化社会监督,保护好自然岸线;“南红北柳”滨海湿地植被种植和恢复,治理污染提升海湾水质;近岸海域构筑物清理与清淤疏浚整治,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监测能力建设等。
 
  02生态岛礁建设
 
  生态岛礁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以改善海岛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为核心,修复受损岛体,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升海岛综合价值,具体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保全,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及生境保护,生态旅游和宜居海岛建设,权益岛礁保护,生态景观保护等,并同步开展海岛监视监测站点建设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等。
 
  03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明确“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主要目标:重点对由于开发利用造成的自然景观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防灾能力减弱,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海域海岸带进行整治修复。截至2020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2000km,其中浙江省不少于300km。基于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典型示范工程的案例分析,总结出海岸线整治修复策略可划分为:自然化整治修复、景观化整治修复、生态化整治修复,以及能力提升整治修复4种类型。
 
  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产业现状
 
  据《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中向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复核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的96.3%;近岸海域优良(I、II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4.6%,较上年上升6.7个百分点;监测的194条入海河流断面中,劣V类水质断面29个,占14.9%,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但辽东湾、渤海湾等局部海域污染依然突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从临海省份上看,江苏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一般,天津近岸海域水质差,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极差。在新经济形势下,海岸生态系统及近海水质依然面临较大的生态风险。
 
  从生态治水经验看,一是目前我国普遍推行的河长制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哪段河流出了问题,就从哪段追究,大大加强了行政部门的责任力度。相比之下,我国有大小海湾60多个,如北部湾、渤海湾、杭州湾等,随着围填海和近海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愈演愈烈,这些海湾的水质与生态环境亟待治理。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二是我国采取水陆统筹、经济与保护统筹、地上地下统筹、行业专业统筹、重点与全局统筹等策略开展陆域河流治理的模式,均值得借鉴。建议实行“湾长制”,并且将“湾长制”与“河长制”结合起来,以便有效治理我国区域性和近岸海洋的水质与生态环境。
 
  近岸海域污染对策与目标
 
  要加大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工作力度,牢固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树立依法治海理念,确保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年见到实效,确保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0%左右。另外,还要从整治入海污染源、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等方面入手,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建立健全近岸海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加强海洋意识,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重视控制陆、海污染大户,提出削减污染总量目标。
 
  (2)加强对港养池、滩涂、水面养殖、沿岸渔业设施、水产品加工厂的监管;对排污、用肥、用药等行为进行检查与评估。严格渔业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填海造地的审批制度。建议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环保及有关部门科学审议,在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报上级政府审批。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建立渔业资源损害补偿与恢复制度,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渔政部门对渔业环境的损害做到定性、定量、合理监管。对沿海开发已造成渔业资源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渔政部门要收取相应渔业资源损失赔偿费,专款专用于保护与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做到谁损害谁赔偿。
 
  (4)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与管理方式,要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决不能以牺牲近岸海域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近期短暂的利益。
 
  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产业及技术前景
 
  在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方面,2018年2月环保部通过了《“绿盾201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方案》《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及《2018年黑臭水体整治和城镇、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方案》,集中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及城镇、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专项监督检查,还印发了《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包保协调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配套的政策、标准及整治计划,如湖北省制定了《湖北省汉江中下游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COD、NH3-N、TN等16种污染因子浓度限值,并将汉江中下游流域划分为特殊保护水域、重点保护水域、一般保护水域三类控制区,用新标准加强对流域内的监督管理,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合理调整。此外,在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方面,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大幅度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明显减少入海河流劣V类水体;实现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更多环保资讯,请关注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www.beidouzhiku.cn)。

关键词: 近岸海域   环保管家   水环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