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会上表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陆续开展了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2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碳城(镇)试点,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李高介绍说,我国围绕批复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类试点积极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在低碳发展规划、绿色低碳发展配套政策、低碳产业体系、数据管理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开展国家低碳试点和近零碳排放示范,能够通过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对碳排放总量的有效管理,使碳排放快速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并在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协同减少部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可见,低碳试点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对于推动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且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对外承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高表示,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重视规划引领,主动将低碳发展融入各地区发展规划体系。部分试点以低碳发展理念引领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空间优化,加快推进生态低碳向深层次延伸。依据部分试点对“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实施进展的评估结果,试点城市的主要规划目标基本实现、重点任务基本落实。
二是,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碳排放峰值目标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已有多个试点初步提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不少试点通过公开渠道对外公布。特别是2017年1月启动的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进一步明确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控制碳排放总量、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践行低碳发展路径为主线,以建立健全低碳发展制度、打造低碳产业体系等为重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
三是,多措并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十三五”以来,多个试点的三产比重提升速率高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产业结构逐步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转变。
四是,创新理念,主动实践低碳发展先进制度。部分试点先行先试,积极开展低碳发展立法工作,发布《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强化低碳发展的法治保障;部分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区域分解机制、发布《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探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二氧化碳排放评价制度;部分试点大力开展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认证,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大低碳技术推广力度;部分试点积极创新气候投融资机制,设立了低碳发展或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探索开展碳资产托管、碳质押贷款、碳现货远期产品、碳众筹及碳保险等多种气候投融资业务。
五是,重视基础研究,强化低碳发展科技支撑。部分试点成立低碳研究中心、低碳发展专家委员会、低碳发展促进会、低碳协会等机构,提升低碳发展的研究和决策支撑水平。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培训,建立低碳项目储备库等,努力形成低碳发展共识和提升低碳管理水平。
“同时,我国还提升基础能力,不断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绝大部分试点地区开展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部分试点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的清单编制机制,从而清晰、准确地掌握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普及低碳理念,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化低碳示范,探索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以及多方探索,统筹开展多类型低碳试点。”李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