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细数化工园区的「五宗罪」。
去化工仍在继续!
去年3月,响水爆炸后,各级政府人人自危,纷纷启动对化工园的「绞杀」。
今年,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寄希望相关部门以提振经济为首要目标,对纳税大户化工园区「网开一面」;然而,GDP增速不设具体目标,表明了国家「稳」的立场,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在安全和环保上出乱子,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地对化工园的新一轮劝退。
正文:
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两个月,便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发布对化工园区的整治文件,涉及数千家园区的取消。
浙江是最早提出去化工的省份之一,早在2018年,浙江便提出全省禁止新增化工园区,对现有化工园区要进行整治。
5月底,浙江印发《关于整合提升全省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到2021年全省开发区(园区)由现在的1010个整合到150个以内(不含转型提升的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并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行动态管理。
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也没有停下去化工的脚步。
6月3日,《湖北日报》报道,2020年底前,湖北省要完成47家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119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作为危化品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广东,其危化品安全风险防范一直备受关注,近两年广东先后部署开展了多轮整治行动,效果明显。
6月30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广东已对全省54个化工园中23个园区进行了清退处理,保留的31个园区按照「一园一策」原则严格治理整顿;
仅仅一天之后,7月1日,湖南省政府发布化企搬迁改造名单:全省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需关闭退出30家、鼓励搬迁38家、保留42家 ;
7月3日,同为化工大省的山东发布《山东省化工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对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置了准入条件,对「亩产效益」达不到省政府文件要求的项目禁止入园;
作为响水爆炸的责任地,江苏对化工园区的惩治力度可谓全国之最。7月6日,江苏省化治办发文称,江苏省认定第一批化工园区21家,认定化工集中区8家,取消原有10家园区的化工定位,近1/4的淘汰率尤为严格;
7月13日,河南省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宣布原则上不再新增化工园区,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不得进行改建、扩建....
▼
曾经的纳税大户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化工园区究竟犯了什么错?
在园区在线看来,化工园区至少「涉及」五宗罪:
第一宗:产业集聚加速风险集聚
对政府和企业而言,生产安全高于一切。园区的本质是产业资源集聚,但过多的化企聚集,却加剧了风险,造成了高后果区。比如响水爆炸,就是园区一家企业的硝化废料自燃,累及周边企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第二宗: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这里的环保问题,多指改革开放以后,为提振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化工园区,这些园区存在的问题:1、园内企业呈低、小、散,设备设施简陋、操作流程不规范,存在较大的安全、环保隐患;2、化工属于高能耗行业,对用水、用电、物流和原料供应要求较高,园区沿江布局密集,对流域居民的健康安全产生较大隐患;3、早期的化工园区缺乏顶层规划,布局较为散乱,有些园区所在地现在已是居民区、市中心,显然与城市规划理念不符。
第三宗:产业发展大而不精
我国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总量庞大,像江苏、广东、山东这样的化工大省,几乎每个县都有一家成熟化企,但这些企业多处于价值链底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重复建设多,恶性竞争严重;另外,我国头部化企与欧美国家(巴斯夫,拜耳,陶氏)相比差距明显,整个行业亟待转型,作为化企发展的主平台,化工园区自然首当其冲。
第四宗:产能严重过剩
化工产业门槛低,哪个行业热,大家就一窝蜂地涌进去;而且,一些地方政府税收严重依赖化工投资,对化工类的新增投资,尤其是煤化工等领域并不会加以太多限制,长此以往,导致恶性竞争加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成本倒挂。
第五宗:园区自身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化工园区仍处于「放养」状态,园区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务,缺乏对入园项目缺乏系统的审批与考评机制,对企业的日常监管与安全风险排查不到位,也没有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严重拉低了化工园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综合以上,化工园区被劝退、整合,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
园区被劝退,对于里面的企业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
这些企业想留在当地基本不可能。按照现有水平,无论是投资额还是环保都无法过关,彻底转型的话成本又太大,因此只能考虑往西部搬迁。
然而,一家企业要去西部地区重新寻找化工园区建厂、招聘、恢复投产,谈何容易?这一过程往往要持续数年。但眼前的驱逐令已经摆在眼前,根本不允许他们缓冲这么久,多则两三年、少则半年,必须走人。
更何况,现在全国各地的环保督查都很严,生怕发生事故累及地区发展,哪怕是在西部,企业一时想找到合适的园区也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据业内人士分析,许多做中间体的企业,从供应链角度来说也不具备向中西部搬迁的基础。远离人才、远离优质客户、远离市场,这对化企而言无异于慢性自杀。
▼
那么,在政策的高压之下,暂时幸免的化工园区如何完成「自救」?
园区在线认为,相比于科技园区,化工园区的招商压力不大,劝退化工园区也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责任比科技园区重得多,所以化工园区的发力点应该在安全和环保上。
1、严格企业入园审批程序,杜绝风险企业
从园区层面,参考当地政府政策文件,制定明确的企业安全准入标准、根据产业链和市场的需求,制定企业产业方向、投资规模和产值的标准,从源头严控入园企业质量,把潜在风险消除。
同时,要根据准入标准,组建园区专家评审会,建立评审机制,申请文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2、坚决淘汰低小散企业,宁缺毋滥
园区转型,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型的阵痛是必然的,对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缺乏创新的同质化企业,哪怕税收再高,必须淘汰。只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国家要求,园区才有可能被长久保留。
3、组建专业化园区管理团队
聘请一批在石化化工、安全环保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人才,针对企业的设备、存储、生产风险进行监督;定期排查园区的管线、水电、物流等的安全隐患;做好废水、废气的排放,危废的处置,做好周边居民的责任关怀工作。
4、建立以园区管委会为主力的应急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