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我国轴承行业“十一五”发展情况
(一)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态势
“十一五”,我国轴承行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年递增18.20%,轴承产量平均年递增20.11%。
近年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发展趋势
近年轴承行业轴承产量发展趋势
近年轴承行业轴承进出口额发展趋势
近年轴承行业轴承进出口数量发展趋势
(二)已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已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2010年全行业轴承产量150亿套,销售额1200亿元,位居世界第三。规模以上企业2150家,其中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5家。按销售额,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14:66:20的格局。
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进展。有一所(洛轴所)、一院(中机十院)、一校(河南科大)作为行业技术依托。依托瓦轴建设国家大型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5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万向、瓦轴、洛轴、哈轴、西北)、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万向、龙溪、洛轴所、西北、杭州中心、天马、洛轴)、11个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洛轴所、杭州所、上海所、万向、龙溪、瓦轴、重庆长江、慈兴、常州光洋、大冶轴、东莞TR)等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得到提升和发展。形成了由97项国家标准、103项机械行业标准、78项轴承标委会文件组成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轴承标准体系,国际标准采用率达80%。
零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生产长足进步。江苏通用、山东东阿、河南星彩等钢球生产基地,聊城保持架生产基地,洛阳、哈尔滨滚子生产基地,新昌、黄石、湖州锻造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全行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制造技术和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滚子、保持架制造企业已初见端倪。
装备配套能力提高。无锡开源、上海莱必泰、新乡日升、齐重数控、濮阳贝英、无锡明鑫、天津二机床等轴承专用工艺装备制造企业已能向行业提供接近国际水平的工艺装备。
(三)我国轴承工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配套能力大大增强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组织的多项自主创新技术攻关,我国轴承行业自立创新能力和为国民经济的配套能力大大增强,我国轴承行业已能生产7万多个规格各种类型的轴承,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配套要求。
全国轴承行业的优势企业“十一五”期间研发了十六个关键领域中的十三个领域的106种重大技术装备的配套轴承528种,年新增销售收入92亿元,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为我国关键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作出了贡献。
——以“神五”、“神六”、“神七”、“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大推力火箭、“歼十”为代表的航天、航空和其他国防装备配套轴承全部立足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微小型球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和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微小型球轴承磨加工、超精加工和装配自动生产线已增加到3000多条。
——全国轴承行业的优势企业研发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风力发电机组偏航、变浆轴承,核电站二级泵轴承,准高速铁路客车轴承,提速重载铁路货车轴承,大功率机车轴承,长寿命水泥立磨机轴承,新一代CT机轴承,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长寿命汽车水泵轴连轴承,Z2、Z3组低噪音圆锥滚子汽车轴承,超精密级森吉米尔轧机轴承,连铸生产线扇形段轴承,千吨级液压履带式起重机轴承,大马力农业装备轴承,高速气流纺轴承,千万吨级煤炭井下综采设备轴承,重大型数控机床主轴、回转工作台轴承,12000米高可靠性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高转速、耐高温、长寿命化纤设备轴承,长寿命矿山振动筛轴承和薄壁机器人轴承等等并实现产业化。
——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先进适用的工艺及装备,如锻造控温电感应加热、套锻、整径,余热利用保护气氛退火,节能型可控气氛多功能热处理生产线,车加工自动生产线,大型冷辗扩机,特大型数控磨床,以车代磨工艺及装备等研发成功并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我国轴承行业“十一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建成轴承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轴承行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低水平扩张、低效益运行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先进的精益管理、敏捷制造模式和6σ、5S(6S)管理方法未能推广应用,有的应用了也未很好坚持。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在低层面,与“两化”融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全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值仅为10万元/人·年。销售利润在5%左右徘徊。轴承钢材料利用率一般水平仅达5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0.64吨标煤。
(二)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长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的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致使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没有好转。CR10、CR30长期在30%、45%左右徘徊。
行业生产集中度有关数据统计
(三)缺少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由于原有的行业归口科研院所企业化,致使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缺失。同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全行业还未实现由技术模仿和技术跟踪向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的转变。30万名员工的行业仅获专利授权1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只有100多项,还有相当部分不是核心技术的专利。有关滚动轴承的40多项国际标准,没有一项由我国轴承行业主持制订或参与制订。
(四)品牌建设进步较慢
由于企业长期以来重“硬”轻“软”,重产能扩张,轻软实力的积累,造成以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管理能力、营销能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公司治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支撑的品牌建设进步较慢。至今,还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在做产品→做销售→做营销→做品牌的发展道路上,多数企业还处在做销售的阶段,优势企业也只是刚进入做营销的阶段。
(五)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准入门槛低,又缺乏退出机制,一大批达不到经济规模、缺少技术支撑的小企业,甚至小作坊,以低价策略挤占普通轴承市场,使一些大型企业也身不由已地卷入价格仗,造成了国产轴承在国内外中低端市场上的同质化恶性竞争。
由于轴承精度、性能虽能达到或接近主机用户要求,但稳定性、一致性不够,寿命和可靠性有较大差距或未得到验证,因而下列领域的国产轴承还未得到用户认可,全部或绝大部分依靠进口:高速动车组轴承、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轴承、引进的高速度、高精度冶金轧机配套轴承、包括盾构机在内的大型施工机械轴承、高速度高精度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等等。
第二章 外部环境
一、我国轴承行业面临的机遇
(一)新一轮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发展契机
国际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都是世界经济的大“洗牌”,都是新兴国家崛起的历史契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正在加速进行。经过这场全球经济动荡,国际国内的轴承市场结构、竞争结构,轴承企业的市场地位、竞争地位也会重新“洗牌”。这里,充满着挑战和机遇。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有的轴承企业要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为我国轴承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整合利用国际技术和人才资源提供了契机,为我国轴承企业的快速追赶,缩短差距,甚至后来居上,提供了机会。我国轴承业界要有清醒的判断:只要把握得当,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该以前瞻性的思维,以进取的姿态,发现机遇,利用机遇,积极参与国际轴承产业新一轮的结构调整,着力提升我国轴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技术水平,进入轴承制造的高端和核心技术领域,增强我国轴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和更大市场份额。
(二)党和国家对轴承工业高度重视
2010年7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洛轴时指示:“要深化企业改革,一靠机制,二靠创新,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把新洛轴工程建成世界一流的轴承研发生产基地。”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瓦轴集团时指出:“轴承行业是为国家重大装备和精密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重要行业,而国家重大装备又是我们攻关的重点。现在世界上重大装备竞争十分激烈。重大装备有许多核心件,轴承就是一个。”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轴承工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对做强做大轴承工业的殷切期望,更增强了我们加快建设世界轴承强国,为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点研究开发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开发大型及特殊零部件成形及加工技术、通用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和高精度检测仪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专项。《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例。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基础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特种原材料实现重点突破”的发展目标,明确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之一是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和特种原材料四大配套产品的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并针对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四大配套产品,提出了发展重点方向。
为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0年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出要“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产品技术水平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关键基础零部件,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0%以上;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强的基础零部件企业及知名品牌;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着重加强工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创建若干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夯实技术创新基础。”
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充分体现了机械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及基础制造工艺在提升制造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在《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报告中也多次建议加强零部件、元器件、中间件、关键特种材料等中场产业的发展,并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建议。
党和国家对包括轴承在内的基础零部件的高度重视,既赋予轴承行业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又为轴承行业提供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轴承强国步伐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轴承行业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继续围绕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这一主题,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配套轴承自主化工作,为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作出重要贡献,以不辜负党和国家对轴承行业的重视和期望。
(三)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轴承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于日前正式颁布,旨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战略转型,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四个层次作局部展开,可知轴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
从展开图的第一个层次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包括核电、风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肯定需要大量的高速、精密、重载轴承。
将第一个层次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第二个层次展开,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五个领域。航空装备领域中大飞机的研制、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的发展,其发动机、起落架和机载设备均需要高可靠性轴承。卫星及应用领域的大推力火箭、卫星动量轮及地面控制系统对配套轴承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的要求极其严格。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中高速动车组、重载货车、大功率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轴承是其实现高速、重载、快捷、安全运行的关键配套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海洋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对配套轴承有着特殊的要求。
将第二个层次中的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展开为第三层次,则包括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关键基础件及通用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和智能专用装备。毫无疑问,轴承排在关键基础件及通用部件领域的首位。轴承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层次的智能制造装备中的智能专用装备涵盖面更加宽广,将其展开为第四层次,则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机械、石油石化机械、煤炭综采机械和冶金机械等各类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绿色化的专用制造装备。这些装备无一不需要高速、精密、重载轴承作为关键零部件。
从以上所述,轴承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国家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轴承行业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提供了大好机遇。
二、我国轴承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宏观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因素
世界经济尤其是我国经济积极向好,这是总的趋势。但是,世界经济复苏将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外需萎缩对我国轴承出口的不利影响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外需缺口短期内难以靠扩大内需来弥补。我国内需增长主要靠国家出台的对汽车、家电和农机的扶持政策的拉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积累、内外经济环境严峻而复杂,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掉以轻心,盲目乐观。对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要密切跟踪,充分准备,提高应变能力。
(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
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情况下,各国就业压力增大,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提高关税、滥用反倾销等救济措施,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同时,全球流动性紧缺的缓和尚待时日,各国贸易融资条件普遍恶化,国外经销商资金压力加大,势必采取减库存、压订单等方式来规避风险,我国轴承出口量减少在所难免。出口回暖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三)国际轴承产业架构形成的竞争压力
国际轴承产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十年前,已形成了八大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其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近十年来,经过进一步的兼并重组,八大跨国公司巩固了这一产业布局(近几年八大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如下表)。近来,欧美国家反思“去工业化”造成经济失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后危机时代的“再工业化”已势在必行,包括轴承产业在内的制造业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都在蕴酿着复苏后的大发展。我国轴承行业将长期处在这种国际轴承产业架构的外部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亿美元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竞争压力加大
工业发达国家出于其资源和市场优化配置的需要,正力图将中国由“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市场”。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大跨国轴承公司仍加大对华投资力度,产能增量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中国国内。几家跨国轴承公司都宣示了要在中国轴承市场拔取头筹的雄心,这就使得国际轴承市场竞争国内化,国内轴承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向进一步发展。如果我国轴承企业不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许外资在华企业会成为我国拉动内需措施的最大受益者。
面对危机,身处困境的跨国轴承公司不仅没有削减反而加大了研发投入,有的还斥巨资在中国兴建大规模、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其意图就是为在后危机时代抢占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固守高端市场的已有份额,并进一步挤占我国轴承企业已有的高端市场份额而积蓄力量。如果我国轴承企业不着力自主创新,不加大研发力度,就有被固化在低端轴承市场的危险。
跨国轴承公司不仅力图固守高端市场,而且向中低端市场扩张。通过在我国轴承企业贴牌生产、从我国轴承企业采购或协作加工锻件、车加工件,扩大其对我国的中低端轴承市场份额,这势必加剧我国轴承市场的恶性竞争。
跨国轴承公司在华企业加紧实现本土化。员工从我国国内雇用,原材料和零配件从我国国内采购,制造成本大大降低。而我国轴承企业,由于按法律和政策规范运作后,劳动力成本大大提高,而且还将继续提高。如果不通过技术进步和精益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则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
从以上所述,在后危机时代,我国轴承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第三章 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
轴承是国民经济的战略物资,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基础件。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轴承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已成为轴承产量和销售额位居世界第三的轴承生产大国。但是,由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国轴承工业大而不强,与世界轴承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世纪初,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提出的从2000年起,经过3~4个五年规划的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轴承强国的目标,十年来已成为全行业为之奋斗不息的理想。“十二五”,是我国轴承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发奋图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加快建设轴承强国的步伐,为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做强做大我国装备制造业作出重大贡献。
我国轴承行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加强结构调整,着力加强技术改造,着力加强品牌建设,着力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大幅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重大装备配套轴承的自主化率,显著提高轴承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加快建设轴承强国步伐,为2020年建成世界轴承强国打下决定性的坚实基础,为做强做大我国装备制造业作出重大贡献。
二、建成世界轴承强国的主要标志
●经济规模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茅。有2-3家龙头企业销售额进入世界前十。
●产业结构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培育若干个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若干个产业积聚区发展成为由有国际影响力的、年销售额超200亿元的轴承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完备的自主创新体系。洛轴所、中机十院、河南科大的行业技术创新骨干和引领作用有效发挥。依托排头兵企业建成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由现在的5家发展到10家以上。组成若干个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联盟。
轴承基础理论研究取得1-2项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重大成果。
轴承标准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取得话语权。有5%-10%的有关轴承的国际标准为我国主持或参与制修订。
取得一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在有效期内的国家授权专利50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00项以上。
●品牌效应
有2-3家优势企业的轴承品牌成为世界品牌,与世界八大跨国轴承公司具有同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品水平
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实物质量包括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特别是可靠性和一致性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装备配套轴承的自主化率达到80%以上。
三、坚持协调、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八大关系”,实现轴承产业协调、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注1);
正确处理做强和做大的关系;
正确处理抓大和促小的关系(注2);
正确处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
正确处理产业集群和大型龙头企业的关系;
正确处理做强高端产品和做好普通产品的关系;
正确处理接受国际轴承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正确处理发展地方经济和全国轴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
(注1:“战略性新兴产业”系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轴承,“传统产业”系指为传统产业配套的轴承。注2:“抓大”系指支持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促小”系指促进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做新。)
第四章 发展目标
一、发展总量目标
二、结构调整目标
(一)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培育5个年销售额超50亿元(其中2~3个超百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企业。
培育5个年销售额超200亿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轴承产业集群。
培育20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培育10个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钢球、滚子、保持架零件专业化,锻造、热处理、车辗加工工艺专业化生产基地。
(二)技术结构调整目标
1、重大装备轴承自主化率
综合自主化率达80%以上。
其中:
关键领域配套轴承自主化率(%)
2010年达到2015年目标2020年目标
一、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408090
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
三、大型石化设备508595
四、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508595
五、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镀涂层加工成套设备107085
六、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508595
七、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设备408090
八、轨道交通设备608090
九、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508595
十、大型施工机械108085
十一、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408090
十二、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107080
十三、新型纺织机械408090
十四、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508595
十五、电子、生物和医药等高技术装备408090
十六、民用飞机及发动机、机载设备0试制样品小批量生产
综合408090
2、技术指标
三、发展重点
(1)轨道交通设备轴承。包括时速200公里~350公里高速铁路客车轴承,新型提速重载铁路货车轴承,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和机车绝缘轴承等。
(2)汽车轴承。包括使用寿命25万公里以上轿车轴承,使用寿命50万公里以上载重货车轴承,汽车涡轮增压器轴承等。
(3)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包括高、中档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轴承,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的落地铣镗床主轴轴承、龙门铣镗床铣头C轴轴承、重型卧式车床主轴箱轴承及高速、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等。
(4)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包括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变桨轴承、主轴轴承、增速器轴承和发电机轴承,百万千瓦核电站核反应堆耐腐蚀轴承、核电机组大型压缩机泵用轴承、辅机轴承、应急柴油机轴承,大型水电站起闸机轴承,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轴承等。
(5)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包括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镀涂层加工成套设备轴承,森吉米尔轧机轴承,连铸生产线扉形段轴承1450、1500、1580、1600、1700、1750、1870、1900、2300、4300等规格冷热连轧和涂镀层生产线轴承,大型板坯连铸机轴承,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轴承、大型高炉风机轴承以及有色金属高精度轧机轴承,有色金属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轴承等。
(6)大型施工机械轴承。包括大断面土压平衡、泥水平衡和硬岩盾构机主轴承,大型挖掘机轴承,大型压路机轴承,大型工程车辆轴承,道路再生机轴承,大型履带吊轴承,全路面起重机轴承,架桥机轴承,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轴承等。
(7)大飞机配套轴承。包括发动机主轴承、起落架轮毂轴承、传动系统轴承、操纵系统轴承等。
(8)大型石化设备轴承。包括深井、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PX)、对苯二甲酸(PTA)、聚脂成套设备轴承,大型离心压缩机组轴承,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轴承,关键泵和低温泵轴承,大型乙烯造粒机轴承,大型空分设备轴承等。
(9)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轴承。包括百万吨甲醇关键设备轴承,年产60万吨煤间接制油关键设备轴承,年产100万吨煤直接液化制油关键设备轴承等。
(10)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轴承。包括大型采煤掘进机掘进头轴承,大型采煤机行星头轴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主轴装置用特大型球面滚子轴承,大型露天矿山牙轮钻机轴承,新型采掘、提升、洗选设备轴承,电牵引采煤机轴承,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轴承,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轴承,大型振动筛轴承,井下煤矿巷道悬臂式掘进机轴承等。
(11)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设备轴承。包括港口机械和大型船舶用特大型回转支承,大型船用柴油机轴承,大型斗轮堆取料机、翻车机、装卸船机等港口机械轴承,第四、五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钻机、深海钻井平台钻机装用的重负荷、耐腐蚀、长寿命、高可靠性轴承。完全能够满足井深9000米以上陆地和海洋油气钻井工况的超深井石油钻机全部配套轴承等。
(12)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轴承。包括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轴承,海水淡化、报废汽车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轴承,脱硫增压风机轴承,电厂脱硫装置大型循环渣浆泵轴承等。
(13)新型纺织机械轴承。包括日产200吨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轴承,高速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轴承,高效现代化成套棉纺设备轴承,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等新型成套关键设备轴承,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轴承,非织造设备轴承,专用织造成套设备轴承,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轴承等。
(14)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轴承。包括大功率拖拉机轴承,节能环保中型拖拉机轴承,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轴承,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轴承,自走式采棉机轴承,免耕播种机轴承等。
(15)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技术装备轴承。包括新一代医疗器械CT机、γ刀主轴轴承等。
(16)国防军工装备轴承。包括新型战机、战车和舰船轴承等。
其中,需要重点组织自主研发攻关,实现产业化的产品:
序号类 别产 品指 标备 注
一轨道交通装备轴承1、高速动车组轴承时速≥200km
运行200万km,可靠度99%
2、重载货车轴承轴重≥25t,时速≥120km,使用寿命≥160万km
3、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时速≥100km,使用寿命≥80万km,可靠度99%
二汽车轴承1、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使用寿命≥25万km
2、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使用寿命≥50万km
3、涡轮增压器轴承转速10万转/分钟以上,耐高温600~700℃,使用寿命10~15万km
三数控机床轴承高、中档数控机床轴承精度P4、P2,DmN值达到2.5×106mm·r/min
四风力发电机组轴承1.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主轴轴承、增速器轴承、发电机轴承使用寿命20年,可靠度99%
五冶金轧机轴承1、大型薄板冷热连轧线轴承使用寿命轧钢120万t,可靠度99%
2、高速线材轧机轴承速度达120m/s
3、森吉米尔轧机轴承径向跳动<0.006mm,截面高度差相邻二件<0.002mm,同组<0.006mm
六重型机械轴承1、盾构机轴承使用寿命≥5000h,可靠度趋近100%
2、水泥主磨机轴承使用寿命≥30000h
七大飞机轴承发动机主轴轴承、起落架轴承、传动系统轴承、操纵系统轴承等使用寿命≥10000h
DmN值达2.5×106mm·r/min
八新型纺织机械轴承化纤设备轴承精度P4、P2,转速达25000rpm,连续工作寿命15000h 第五章 发展措施
一、着力自主创新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1、以洛轴所为基础,联合中机十院和河南科大,吸收企业参加,重建行业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运用这一平台,从事轴承基础理论和轴承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特别要在产品开发前期新结构、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开发研究和信息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行业众多企业的产品工程分析、产品优化设计、轴承材料应用、轴承及零配件数字化制造技术和检测试验技术及装备、轴承标准化等方面提供有偿服务。
2、依托瓦轴、洛轴,建设国家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高速度、高精度、长寿命、高可靠性重大装备轴承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不仅为本企业服务,而且向全行业提供技术幅射和技术服务。
3、依托大型企业建设风力发电机组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和航空轴承检测检验和试验中心,为轴承企业和轴承用户提供委托检测检验和试验服务。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1、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加强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包括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可的实验室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到2015年,轴承行业院士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由5家增加到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20多家发展到50家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6家增加到15家。国家认可的实验室由9家增加到20家,其中4~5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修订和发布全国轴承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全行业开展评价活动,引导广大轴承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从组织体系、资金投入和人才开发等方面,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健全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中心不应是原有技术部门的简单的整合和“翻牌”,应有适应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的新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应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中心,信息化的集成中心,市场调研和开拓中心,产学研联合中心,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中心,知识产权创建和管理中心。技术中心不仅要进行近期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技术开发,而且要进行前瞻性的研发,使企业有3~5年的技术储备。中国轴承工业协会重点帮助1~2家排头兵企业按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上先行一步,迈上更高的层次,在全行业起到示范作用。
3、引导企业加大研发(R&D)投入。优势企业的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一般企业的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
4、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逐步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发展。
5、引导企业积极申报专利,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奖,激发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建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专利授权总量年均递增50%。专利水平显著提高,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比例由现在的10%提高到20%。
(三)引进外部智力
1、鼓励和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实行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由传统的产学研联合模式向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整合优势,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根据需要和可能,组建若干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兴建研发机构或收购国外研发机构为我所用。
3、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充分运用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的政策,引进国外有真才实学的、专业对路的专家(包括退休专家)到本企业长期或短期工作。
(四)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
由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牵头,中国轴协技术委员会实施,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发和应用。
1、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轴承寿命和可靠性、滚子轴承减振降噪、轴承抗疲劳制造。
2、共性技术研究项目:基于知识工程(KBE)的轴承设计技术、抗疲劳制造技术、闭环数控技术与SPC技术集成、数字化智能热处理技术、轴承故障诊断与失效分析技术。
3、关键技术研发应用项目:
(1)新一代CAD/CAPP技术
(2)轴承仿真设计、虚拟设计和实验技术
(3)重大装备(风力发电机组、高速铁路客车、重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中、高档轿车、高速、高精冶金轧机、土压平衡盾构机、第三代医疗器械、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高速纺织机械等)轴承设计、制造和检测试验技术
(4)提高石油机械轴承寿命和可靠性技术
(5)静音与超静音球轴承制造和检测技术
(6)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轴承工作表面修型技术
(7)过程和结果精确可控的热处理工艺和检测技术
(8)轴承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轴承钢晶粒细化技术
(9)轴承工作表面改性技术
(10)轴承失效分析技术
(11)磨加工自动生产线闭环检测和实时控制技术
(12)Ⅰ级滚子制造技术。
(13)风电轴承摩擦力矩精确控制技术
(14)关节轴承损伤机理研究及延寿技术
二、加快结构调整
(一)做强做大优势企业
1、全力推动哈、瓦、洛结成战略联盟,打造中国轴承工业的“航空母舰”。
2、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整合优质资源,做强做大。
3、鼓励企业进行有利于技术互补、产品互补、市场互补、地域互补的兼并重组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资本实力。
4、鼓励成品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其零配件生产企业,缩短产业链,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一体化经营能力。
5、引导优势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产业链由生产制造向前后两端延伸,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发展,由“大而全”的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以一批大集团、“小巨人”企业主导轴承市场的产业格局。
(二)培育产业集群
支持地方政府和地方行业协会培育瓦房店、洛阳、长三角、浙东和聊城等地区的轴承产业集群,推动轴承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1、轴承产业集聚地区要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科技创新园区等产业集聚载体的建设,以有利于轴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软硬件条件,吸引优势企业进入。
2、各轴承产业集聚地区要发展不与其他产业集聚地区雷同的、避开同质化恶性性竞争的特色产品,在细分市场中提高竞争力。
3、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兼并重组,使资源向相对优势的企业集中,促进相对优势的企业做强做大。
4、发展区域内的零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生产,并以优势成品制造企业为核心,整合产业链。
5、发展产业集聚区内的现代制造服务业,建设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服务的包括市场信息、研发设计、计量检测、技术培训、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为集聚区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现代制造服务。
通过以上措施,培育5个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轴承产业集群。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引导中小企业用好用足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2、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3、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产业集聚方向发展,并努力进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
(四)发展零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生产
1、支持江苏通用、山东东阿、河南星彩等钢球生产基地,洛阳、哈尔滨滚子生产基地,聊城、瓦房店保持架生产基地做强、做大、做优、做久。
2、扶持瓦房店、新昌、洛阳等轴承产业集聚地区的锻造、热处理和车辗加工工艺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
三、推动产业升级
(一)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
1、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1)重大装备配套轴承研发和产业化
●国发[2006]8号文《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十六个关键领域的重大装备的配套轴承的产业化
●国发[2009]11号文《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十大领域重点工程和九大产业重点项目的重大装备的配套轴承的产业化
●列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颁发的并每年修订的《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的轴承项目
(2)轴承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洛轴所牵头、联合组建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依托瓦轴、洛轴组建的国家大型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面向全行业的风力发电机组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轨道交通装备轴承和航空轴承等重大装备配套轴承的检验、检测和试验中心建设
●轴承产业集聚地区现代制造服务业平台建设
(3)技术创新载体建设
●国家和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建设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4)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行业排头兵企业强强联合后内部资源整合
●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
●零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生产建设项目
(5)两化融合
●轴承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新一代数字化轴承工艺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6)节能减排
●余热利用退火、多功能可控气氛热处理等节能热处理推广应用项目
●轴承套圈冷辗扩等少无切削工艺及装备推广应用项目
●废油再生、固体废料再利用技术推广应用项目
●轴承生产设备再制造项目
●工业污水处理项目
2、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1)促进一批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轴承产业的集中度。
(2)保证关键领域配套轴承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轴承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材料利用率大幅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降低。
(4)提高轴承行业工艺和工艺装备水平,使轴承制造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
——锻造采用控温电加热或控温天然气加热,淘汰煤加热。采用成形辗扩、整径等适用先进技术,精化毛坯,达到材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的目标。
——退火推广应用余热利用节能型保护气氛退火生产线。
——车加工实现数控化。中型、大型轴承普遍采用经济型轴承专用数控车床。特大型轴承采用经过数控化改造的立式车床。
——可控气氛热处理比例提高到90%以上。根据产品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下贝氏体淬火工艺及装备。
——中型轴承套圈磨超加工采用数控磨超机床自动生产线。大型轴承套圈磨加工采用单机自动的数控磨床,终加工实现超精化。
——圆锥、圆柱滚子轴承套圈滚道磨削、超精由直线型向双曲线/对数曲线凸度方向发展。
——滚子磨超加工采用自动生产线。
——实体保持架采用数控镗铣床和加工中心加工。
(二)促进相关行业提高为轴承行业配套的能力和水平
1、推动特钢行业提高轴承钢技术质量水平
(1)与特钢行业配合,推动轴承钢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使轴承钢整体技术质量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并形成普通、优质和高级优质三个不同质量等级的标准组成的高碳铬轴承钢系列标准,以适应不同层次轴承产品的需求。
(2)推动特钢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质量控制,同时,形成轴承钢质量第二方(用户)监督评价体系和机制,使轴承钢长期反复出现的严重缺陷基本消除。
(3)争取特钢行业的支持,在对影响轴承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汽车、铁路、冶金、风电、航空航天及其他重大装备配套轴承使用的新钢种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
2、推动油脂行业提高轴承用润滑油脂的技术质量水平
随着我国轴承工业快速稳健的发展,我国轴承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作为轴承的第五大件——轴承润滑剂(轴承润滑脂、轴承润滑油)对轴承的寿命、精度、噪音、振动以及可靠性等性能的影响亦日益突显,润滑是滚动轴承的生命。针对不同的轴承结构和应用工况,研发和选用不同的轴承润滑剂,对改善轴承产品性能,提高轴承应用水平非常重要。因此,在轴承工业“十二五”期间,将采取以下措施推动轴承润滑剂的发展。
(1)与中国石化润滑脂专业委员会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润滑油、脂专业生产企业不断提高轴承润滑油、脂的质量水平,尤其是润滑油、脂纯净度,用于特殊环境的润滑油、脂的要求等;
(2)加强与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的联系与交流,推动轴承润滑脂技术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普及、推广轴承润滑脂的实验检验技术;
(3)推动润滑脂行业延伸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如提供润滑剂检测分析服务,全面润滑管理服务、润滑技术培训服务、润滑监测服务、通过服务提升轴承应用水平。
(4)合作研究润滑与轴承寿命的关系,普及、推广应用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技术及方法,实现资源节约,节能降耗。
(三)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由加工生产环节向两头延伸,不仅向用户提供产品,而且向用户提供知识密集的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行业排头兵企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
(1)延伸扩展轴承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的社会化服务;
(2)轴承应用的整体和系统解决方案,成套供应;
(3)节约用户资源的轴承持续供应;
(4)在用轴承的技术升级和持续质量改进;
(5)轴承使用过程中的智能监测、故障诊断与维护。
(6)报废轴承的回收再制造;
(7)现代物流服务;
(8)安装、维护的现场服务。
(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
1、提高轴承钢材料利用率
推广应用高速镦锻、冷辗扩、钢管冷冲切等先进成形工艺;推广应用整径、套锻、成形辗扩等适用先进的成形技术。并对先进成形技术和适用先进成形技术优化组合,发挥最大效益,达到大幅度提高轴承钢材料利用率的目标。
2、降低能源消耗
以耗能最多的退火、淬回火、渗碳等工序为重点,采取优化工艺、利用余热、智能控制和减少设备热损失等技术措施,大幅度降低能耗。
3、减少污染物排放
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相结合,源头治理为主,减少工业废水中的COD和石油类的排放。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冷却液、润滑液、超精液、清洗液集中处理,循环使用。使用过的煤油、柴油、汽油等石油制品回收处理、梯级使用。研发和应用以水代油新技术。
4、发展轴承产品和轴承工艺装备再制造
运用铁路货车轴承大修理的管理和技术成果,发展冶金轴承、汽车轴承、石油机械轴承等再制造。鼓励轴承制造企业和轴承工艺装备制造企业相结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四、推进两化融合
以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为目标,从行业和企业二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
(一)行业层面推进工作
从行业层面,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推进全国轴承行业的企业“两化”融合的工作,主要从调查评估、示范推动和监测服务三个方面进行——
1、调查评估
通过问卷和现场调查,了解轴承行业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全国轴承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对企业“两化”融合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工作,为各级政府科学制订“两化”融合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轴承企业正确制订“两化”融合发展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2、示范推动
实施“全国轴承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选择2~3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率先开展“两化”融合工作,并发展、总结、提升和推广其典型经验,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工作。并正确引导IT厂商关注轴承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3、监测服务
要全过程对全行业各种类型企业的信息化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依托“中国轴承行业网”,建设轴承行业“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定期发布行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和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为企业和政府服务。
(二)企业层面推进工作
从企业层面,要从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和重点突破四个方面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
1、效益驱动
“两化”融合的内在驱动力、出发点和归宿是效益。这里所说的效益,包括以客户满意度、产品一次合格率、市场响应速度、订单按期交付率和货物配送及时率的提高和常规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为标志的企业竞争力;包括以利润增长、生产成本降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标志的经济效益;包括以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总资产社会贡献率的提高为标志的社会效益。
2、总体规划
要编制涵盖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和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关键环节的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以全面覆盖、整体推进、渗透融合和综合集成作为规划的目标。要建立信息化项目、运行维护、信息安全和信息化标准等制度。要制订编码标准,做到产品编码标准、物料编码标准和部门编码标准的统一。要建立精干的信息化职能部门,配备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信息化专职人员。要建立门户网站、内部局域网和数据中心。总体规划是防止单项业务应用信息技术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协同集成的基础。
3、分步实施
首先按急用先上的原则,进行产品设计与研发(CAD、CAPP、CAM和CAE等)、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MES)、财务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电子商务、能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其他管理等单项业务信息技术应用。在单项业务信息技术应用上,一定要注意遵循总体规划的标准和制度,留有和相关系统的接口,以便于随后的协同集成,防止形成“信息孤岛”。
进而要发展到对单项业务信息化技术进行协同集成,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实现研发与生产衔接、管控衔接、产供销衔接、财务和业务衔接等,企业各环节间信息化集成达到数据共享、功能互通、业务协同。
分步实施的最高层次是在决策支持、市场开拓支持和综合节能环保方面的深度应用:深度开发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水平,提升企业正确决策的能力;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使企业内部各关键环节高度协同,并与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密切协同,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把节能减排绩效指标细化分解到各个相关的信息系统,强化各环节的管控,提升企业节能减排能力。
4、重点突破
在企业信息化的一些“瓶颈”环节实现突破——
结合管理创新、流程再造,实施ERP、IRP。并实现CAE-CAD-CAPP-CAM-PDM系统与企业ERP系统集成。
对引进的分析软件进行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运动和特性仿真、载荷谱的建立、优化设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
推广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和相应的计算机辅助测量仪。SPC的推广面达到80%以上。
实现中小轴承企业的CAD、CAPP的商品化采购和应用。推动众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推进轴承制造制造装备数字化。推动轴承制造装备生产企业应用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制造轴承装备,在轴承工艺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使传统设备发展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发展为数字化、高速化、智能化、网络化设备。
五、加强品牌建设
(一)实施自主品牌建设战略
把自主品牌的建设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决策、规划、运筹、实施。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包括代工企业,都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要加快从做产业→做销售→做营销→做品牌的发展。要实现从质量战略到品牌战略的转变。要通过企业内部整合和全员培训,使品牌建设的内容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营销的各个环节,品牌建设的理念为全体员工认同并身体力行。大型企业要有具备品牌建设规划、执行、监控和研究职能,能与企业各部门沟通配合的专业的品牌管理机构,中小企业要有专人专职或兼职从事企业的品牌运作。
(二)构建品牌资产
品牌核心价值——规划、归纳、浓缩出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以精辟简炼的语言表达。始终不渝地坚持核心价值,形成对用户的强烈的感染力。
品牌识别功能——通过反映企业理念、技术能力、产品特色的企业VI、CI设计、商标、外观和包装设计,辅之以产品目录、使用说明、合格证等构建鲜明、丰满的品牌识别功能。
品牌忠诚度——以由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技术创新体系、能力、队伍、投入和成果,员工的素质和凝聚力,厂容厂貌的气质构成的企业整体形象,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合理的性价比、供需关系的和谐亲和,为用户提供无忧虑的产品应用,赢得用户的忠诚。
(三)夯实品牌建设的质量基础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指标的先进性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实物质量是品牌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坚持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对品牌建设形成永恒的支持力。
要强化包括生产准备、加工制造、交付与使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对全员的培训、全岗位的规范、全员活动的监管、约束、考核,实现全员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优秀的产品实物质量。
引导和帮助企业按高标准、高要求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形成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国家认可的企业实验室由9家增加到20家。
加强国家轴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上海轴承技术研究所等第三方检测和公共质量技术服务水平平台的建设。
完善产品质量评价发布制度。充分发挥国家质量监督抽查、行业质量督促检查以及轴承用户的委托检验试验、质量鉴定、质量分析(失效分析、废品分析)等质量评价工作的作用,定期发布评价结果,促进行业质量水平的提高,为品牌建设夯实质量基础。
(四)着力品牌传播
通过各项品牌识别元素、直销活动、展会、网页、专业杂志、企业资料、大型推介活动、新闻发布等形式引进品牌的传播,使用户认知企业、认知品牌、认知产品。积极慎重地申报国家和各级政府认可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奖励等评价和奖励项目,提高企业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五)净化品牌建设环境
完善行业自律规约,建设行业诚信体系,净化市场环境。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打假委员会以“维护企业品牌,打击假冒伪劣”为宗旨,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打假维权活动,并不断探索打假维权的新规律、新办法,把打假维权与品牌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品牌建设工作健康开展。
六、完善标准体系
按照创新机制、健全体系、面向国际、服务产业的方针,加快实施轴承工业标准化工作提升战略,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轴承工业由大变强过程中的技术基础作用。
(一)完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由滚动轴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构成的,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轴承工业标准化体系。健全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衔接,与利益相关方协商合作的工作机制。使标准化成为技术积累、技术成果扩散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台。
(二)发挥标准的导向和保障作用
加大航空航天轴承、清洁能源轴承、轨道交通轴承、数控机床轴承、汽车轴承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配套轴承的标准基础研究和制修订工作的力度。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标准实施情况,提高标准制修订和复审的速度。标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标龄控制在5年以内,标准制修订周期控制在2年以内,淘汰废止一批落后标准。
(三)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
健全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和参与机制。积极参与事关我国轴承产品竞争力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千方百计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话语权。及时将我国轴承行业的意见反馈给国际标准化组织,争取参与3~5项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与轴承有关的国际标准采标率超过90%。积极准备筹办2013年预定在中国召开的第26届ISO/TC4会议,使我国轴承工业标准化工作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上迈上新的更高的台阶。
(四)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
建立高效、便捷、准确、权威的标准化信息平台,形成互动的沟通渠道,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标准网络发行服务系统,使标准用户方便、快速得到需要的标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标准化技术咨询服务,指导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查询标准中的实际问题,将标准化技术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标准宣贯工作,让标准用户了解标准、理解标准、进而正确使用标准。
(五)加强标准化宣传工作
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工作,增进标准各利益主体对标准化事业的了解,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动员全行业的力量支持标准化工作,营造“讲标准、定标准、用标准”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加大标准化培训力度
针对近几年标准制修订项目多、新参与标准化工作人员多的特点,加强对标准起草人员的培训,提高标准编制质量;加强对企业标准化人员培训,提高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能力。
(七)开展标准化研究
研究标准化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规则,探索“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的模式;推动标准的发展由“跟踪模仿”方式向“内涵自主创新特质”方式的转变;开展“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对标准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标准化水平定量评价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推动标准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轴承企业和轴承产业。
七、优化企业管理
(一)实现管理思想的根本转变
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整体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
由将员工视为劳动力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转变;
由重视日常管理向以全球化视野,进行战略管理转变;
由企业组织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
由关注自身利益向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转变;
由传统要素的竞争向企业市场运营能力竞争转变;
由产品驱动向顾客驱动转变;
由运用单项信息技术推动管理进步,向以协同集成的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管理转变。
(二)强化战略管理
通过组织对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和产品市场走势的分析、研讨,制订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大型企业要设立专职的战略管理部门,中小型企业要有专人负责,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使企业战略落到实处并具备动态的适应能力。
以企业战略为指导,搞好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使战略和规划互为支撑。
建立防范战略风险的机制,及时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和道德风险进行评估、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防范。
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着力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实施“两化”融合,推进品牌建设,在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基础上,改变以低价格为竞争优势,以能源和资源消耗为代价,以规模和数量取胜的粗放的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不断优化竞争策略。正确处理主导产业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的关系;提高系统运营和快速响应水平;依靠组群式竞争和战略联盟,提高企业竞合能力;适应市场特点、不同竞争对手,采取差异化竞争方式。
(三)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完善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做到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科学决策、有效制衡。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明确界定各部门、岗位的目标、职责和权限,建立相应的授权、检查和逐级问责制度,确保其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能;设立涵盖企业所有运营环节的控制架构,并制订各层级之间的控制程序,保证董事会及高管层下达的指令能够严格执行。
(四)夯实企业管理基础
企业要努力夯实管理基础,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运营质量。通过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工艺流,实现由粗放式生产方式向精益、敏捷、集约的生产方式转变。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管理制度的持续改善。促进计量、质量、成本、安全、节能、环保等基础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加快管理结构和组织模式由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向网络式的扁平结构转变。从更高的起点,广泛深入地开展以“5S”(“6S”)为基础的现场持续改善活动。导入“六西格马”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追求质量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塑造特色企业文化
注重以和谐为丰富内涵的优秀企业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培育,建设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的清晰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整合和提升企业文化的落实体系,做到企业文化建设有途径、有步骤、有流程、有评价、有考核、有收获。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依靠员工办企业,塑造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养成,使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和遵循,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使企业文化具体地再现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视觉识别系统的各个方面,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六)健全市场诚信体系
推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通过企业信用等级认证。建立轴承行业信用信息征询体系,使企业能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获取、使用信息。开展轴承行业企业自律公约,反对恶性竞争,净化市场环境。
八、实施人才工程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把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工程纳入行业发展战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氛围。完善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新型用人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尤其是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为轴承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在高层管理人员中要继续开展工商管理培训、EMBA培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三个月。通过选送行政管理学院培训,选送高校就读在职研究生等形式,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员,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制度,要有60%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获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培养一批精通国际贸易规则,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懂得制造技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能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间的联系及协调处理国际贸易争端能力。
一般管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其管理水平。
注意广开门路吸纳、培养并及时把那些在实践中考验了品德,显示了才能,创造了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群体。要培养若干名进入行业科技前沿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3—5个百分点。
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按照国家人事部要求,积极实施以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天。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企业培训、送高校进修、科研攻关、出国考察等多种形式。
利用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轴承研究所的人才培养优势,培养轴承专业本科生1000人,硕士研究生200人及一定数量的博士生。企业除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吸纳人才外,还应注意选拔优秀技术工人,企业自行培训和送高校定向培训后,充实到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企业要努力遴选和培养技术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建设一支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门类齐全、数量充足、优势互补的专业技术队伍。大型企业要培育一个具有相当理论基础和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
全行业要重点抓好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宏观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技管理专家,精通国际经济贸易运行规律和法律、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掌握现代机电技术和技术工人队伍。
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和鼓励职工参加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和个人自学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评体系、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尤其要培养更多的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以满足行业技术改造的需要。企业还要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名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例提高5—7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挥企业技工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河南省轴承技工教育集团在人才培养上的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优势,加快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数量,技校毕业生数量要比“十一五”期间增加60%,争创1—2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为行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尤其是数控设备和维修操作人才。
认真做好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提高行业技术工人的持证上岗率。
举行行业磨工、检查工、车工、钢球工等工种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行业技术工人操作水平的提高。
第六章 政策建议
一、用好用足现有政策
1、增值税转型政策。企业应充分运用这一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2、投资项目设备采购管理。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应积极参加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方案的评估,以保证自主创新的轴承产品列入其采购方案,并得到落实。
3、国产首台(套)装备自主创新奖励机制。企业研发的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首批轴承产品,应积极申报自主创新奖励,争取政策支持。
4、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内编列的轴承产品项目和为目录内编列的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轴承产品,节能节材减排改造,企业兼并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轴承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现代制造服务中心和热处理中心、锻造中心、车加工中心、冷輾加工中心,钢球、滚子和保持架专业制造基地等,应积极通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向国家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等)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补助、贴息等政策支持。
5、出口退税。行业协会应积极努力,申请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提高轴承出口退税率。
6、企业兼并重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要争取在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重组企业要争取在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要争取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
7、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要争取在建设高速客车轴承、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和航空轴承等的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获得政策支持。
二、建议出台新政策
(一)重建行业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科研院所改革,行业归口科研院所企业化,进行行业基础理论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的功能弱化甚至消失,致使全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引领、依托和支撑。
建议“十二五”期间重建公益性的行业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平台的功能应是:进行本行业产品开发前期新结构、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开发研究,为行业众多企业的产品工程分析、产品优化设计、材料应用、数字化制造和检测检验试验技术及装备、标准化等方面提供有偿服务。
平台组建方式:从已企业化的原行业归口科研院所剥离出一部分人员和软硬件条件重新组建独立法人的科研院所,依靠有偿服务收入和国家拨款支持运营;或由原行业归口科研院所牵头,吸收行业内大中型企业入股,组建民办公助的独立法人的科研院所,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二)建议“十二五”期间组织轴承钢技术攻关,并将此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由洛阳轴承研究所牵头,联合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兴澄特钢、宝钢特钢和东北特钢等特钢行业排头兵企业,瓦轴、洛轴、哈轴和天马等轴承行业排头兵企业,组成提高轴承钢水平和质量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攻关工作。
科技部将本项目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给予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发改委和工信部对特钢企业提高轴承钢质量,轴承钢新钢种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技改项目给予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研发成功的轴承钢新钢种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
(三)设立“关键基础件技改专项”,支持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基础件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包括重大装备配套基础件产业化、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企业兼并重组后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区锻造、铸造、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中心建设。有效解决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审批专项技改资金申请时重主机、轻配套,基础件行业企业排不上号的问题。
(四)设立“关键基础件共性技术研发基金”,对包括轴承行业在内的基础件行业改制科研院所、大学和大型企业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轴承企业研发大飞机轴承、风力发电机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数控机床轴承和冶金轧机轴承的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前提条件是研发成果要为全行业服务。
(五)轴承产业集聚地区的地方政策应出台土地、公用设施、资本金补助、产业引导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优势轴承企业和提供现代制造服务的中介机构进入本地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并以有力度的政策,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六)实行有利于关键基础件发展的税收政策:(1)进一步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轴承的出口退税率。(2)在执行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时,要限定免税期,对轴承企业形成倒逼机制,鼓励轴承企业在免税期内加快研发,替代进口;吸收轴承行业专家参与对进口免税清单的审查,对于国内轴承企业可以达到技术要求的轴承产品,不予免税。
(七)在不违反WTO规划的前提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主机企业使用技术质量水平与进口产品相同或相近的产品。
(八)在行业统计信息、产品准入、打假维权、价格自律、品牌推介等方面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管理,推动宏观政策措施落实,为企业提供技术、管理、信息、咨询服务及在协调、沟通、监督、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参照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做法,将政府现行管理职能中适宜于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工作转移或移交给行业协会,一些重大项目委托行业协会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