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行业迷雾渐开 多重利好加速订单落地-资讯前沿-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资讯前沿 » 正文

土壤修复行业迷雾渐开 多重利好加速订单落地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 发布时间:2017-03-06

 
  1.1 土壤污染现状:污染范围超过16%,以重金属等无机污染为主
 
  家底初步摸清,全国土壤超标率超过16%。2005年至2013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调查了6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初步摸清了我国土壤污染的情况。根据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城市土壤污染:重污染企业用地和工业废弃地是超标“重灾区”。当前我国场地污染主要集中于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和干线公路两侧等几类地区。其中重污染企业用地和工业废弃地超标率超过1/3。
 
  城市场地污染影响重大,治理需求急迫。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相关的环境事件中,城市场地污染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城市场地污染一般由于污染企业搬迁形成“毒地”,污染量大、污染物种类多,并往往出现在人口密集区,公众影响恶劣,无论是开启行业治理先河的宋家庄地铁站事件,还是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常州外国语事件,均属于城市场地修复领域。
 
  1.2技术现状:技术趋于成熟,应用仍以稳定/固化技术为主
 
  发达地区:经历三大阶段,微生物和植物成为现阶段主要探索方向。以欧美为代表,大体分为3个阶段: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了以挖掘填埋、固化、气提为主的物理、化学修复模式;2)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出了隔离、淋洗、氧化还原、热脱附模式;3)20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了以自然转移为主的生物、植物修复模式。
 
  我国当前技术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持平,但实践中以固化/稳定、热脱附为主要应用技术。我国的污染土地修复主要包括有机污染修复、重金属污染修复,也经历类似的3 个阶段:1)20 世纪80年代前,修复模式主要为物理修复,通过填埋、刮土、翻耕等简单处理措施,改善土壤微环境;2)20世纪90年代,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综合处理修复模式开始出现并逐步运用;3)新世纪以来,联合修复成为主要修复模式。修复技术包括植物、微生物、动物、固化、土壤气提、化学氧化还原、热脱附、淋洗、化学萃取等,当前固化/稳定、热脱附技术是主流的处理技术。
 
  二、两大变量,土壤修复行业雪退冰消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三大乱象:监管不明、法规缺失、资金来源匮乏。其中1)监管主体不清楚。治理土壤污染需要多个部门( 如环保、国土、财政、规划、水利等部门) 分工管理和协调工作,当前治理主体尚未明确;2)法律法规缺失。现行法律法规提供的只是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零散规定,我国目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并没有制定专门性的单行法律。因此,可以说这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一片空白。3)修复资金的落实。这是土壤修复的核心问题。已在前文中论述。
 
  2.1政策视角:土十条吹响冲锋号,后续政策催化可期
 
  土十条前:技术性政策体系搭建已初步完成,缺乏整体性安排。在土十条出台之前,环保部已经出台了多部技术导则、质量标准,基本建立起了体系化的技术性政策体系;但是行业政策中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非常零散,并不具备指导性。
 
  “土十条”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与市场最初的预期不一样的是,我们认为土十条并不能一揽子解决当前土壤修复行业的所有问题,而是政策体系的起点。参照大气十条和水十条对环保公司业绩影响的进度来看,相关的配套政策会在一年以上的时间里出台。我们认为,土十条是行业规模加速扩张的起点,而并非终点。
 
  2016年规划政策已经部分落地,2017是政策目标落实的重点年度。按照土十条要求,2016年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已出征求意见稿)、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都已在明确推进。我们分解了土十条的各项目标,其中2017年目标15项,是历年目标最为集中的一年,因此2017年相关立法(如土壤污染防治法已起草,预计2017年年中落地)、政策及示范项目等工作将集中落地,构成行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催化预期。
 
  2017年及十三五政策整体展望:部分政策进入最后阶段,土壤污染防治法是重头戏。1)已进入征求意见稿的,即将落地。当前《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进入征求意见稿阶段,有望在2017年正式落地。2)土壤污染防治法:解决五大问题。参照已有相关部门采访反馈,土壤污染防治法将解决:1)建立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2)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调查、监测标准体系;3)明确经济政策加大资金投入;4)重点针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保障农民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5)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明确公众参与途径和内容等。3)后续工作:数据库、立法、标准修订和治理试点。根据对土十条的梳理,我们总结出十三五期间的其他配套政策主要围绕法令法规、技术指导、数据调查和治理试点,从前期的数据搜集到可操作性的标准以及治理的试点,都将在十三五期间持续落地。
 
  我们认为此次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有助于解决:1)传统上法规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的行业痛点;2)以《土壤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立法促使监管趋严,带动强制性市场以及专项资金支持的土地市场迸发;3)另一层面,目前土壤治理主要针对已污染场地的修复,潜在的污染土地如在产企业的污染土地市场等领域迎来释放。4)更为重要的是,完善行业商业模式,以《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后续资金相关政策为核心的资金管理体系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 土壤修复   土十条   土壤修复行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