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勾勒发展路线图 发电行业成“吃螃蟹的人”
发布时间:2018-01-03 14:46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未来,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碳交易市场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体系建设。
时近年底,国内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再推一项新决断。发改委近日印发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完成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设计,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
《方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出三方面制度要求,分别是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管理制度,以及市场交易的相关制度。公开资料显示,碳交易是全球推动环保、减排采取的市场化交易手段。碳交易的基本原则是合同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实现其规定的减排目标。而四个支撑系统的建设也将同时进行,分别是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
碳市场建设将坚持稳中有进的总基调,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能力建设,使碳市场真正发挥出《方案》所确定的作用。众所周知,2013年深圳市成为第一个碳交易试点,之后的两年里,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碳交易试点陆续启动。从试点的范围来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出现了双降的趋势,起到了碳市场要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行业覆盖范围上,试点大多覆盖能源企业和能源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纳入门槛从大于3000吨排放到大于60000吨排放不等。
但与此前试点不同的是,此番全国碳交易市场只在发电行业率先启动。在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中,煤电企业所排的碳占到年度碳排放总量的50%还多。煤炭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由此,基本上可以说电力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悉,发电行业纳入企业将超1700家,覆盖30多亿吨碳排放总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碳市场总体规模。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至其他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因此,碳排放市场交易从煤电行业这一排碳大户率先下手,无疑抓住了中国碳减排的牛鼻子。长远来看,由于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发挥了它的产能,这样它的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和相应化石能源和材料消耗就有所下降,从行业来讲,总体成本是下降的。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将来纳入碳市场的门槛可能还要进一步降低,更多企业将被纳入。在此过程中,政府对每家煤电企业核定的最高碳排放量是逐年收紧的,致使煤电企业的减排“永远在路上”,以此来实现碳排放的逐年递减。从行业来看,有的企业会因为碳交易增加负担,而另一部分企业会因为碳交易而获取利益,总体来讲,这是一个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