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产业迈入关键期 行业体系短板待补齐-资本视界-投融资-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投融资 » 资本视界 » 正文

土壤修复产业迈入关键期 行业体系短板待补齐

发布时间:2017-11-02 11:51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土壤修复产业作为环保产业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随着后续配套政策的持续加码,土壤修复产业仍将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众多资本和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寻找发展机会。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相比,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还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尚无完整的产业发展链。资金、法律、技术及行业标准体系等也都是亟须补充的短板。
 
  国务院日前印发 《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决定自2017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另外,《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也将于11月施行。分析人士认为,伴随土壤修复行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土壤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土壤修复市场在“十三五”将迎来发展高峰期。
 
  土壤修复产业迈入关键期
 
  土壤修复产业作为环保产业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一年多来,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新宠儿”。据《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土壤修复行业将是“十三五”期间发展空间最大的环保细分行业,市场空间高达4.6万亿元。随着后续配套政策的持续加码,土壤修复产业仍将继续扩大。
 
  2016年5月“土十条”发布启动了土壤污染治理市场,对污染地块和耕地安全利用率提出了目标。2017年6月,《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提交人大常委会一审,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提速,进入程序后期。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翟勇表示,该法正在准备进行二审。同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已于2016年四季度启动前期准备,将在2018年开展全面普查。
 
  另外,为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配套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环保部最新发布了四项土壤污染评估、监测的环保标准。这将填补我国在土壤防治过程中的标准空白,更将促进土壤修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修复市场容量大
 
  土壤修复市场的热度不只表现在业务前景上,更表现在市场布局的争夺上。目前已有众多资本和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寻找发展机会,以央企及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选择跨界做土壤修复,多家背景雄厚的土壤修复公司由此成立。
 
  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环保装备技术创新及项目运营企业,大连德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研发出了国内首台(套)环移动式全集成土壤修复工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能够定制化提供土壤修复解决方案。现已申请专利50项,总计将申请专利100余项,约占全国此领域专利数量的20%,有望成为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领军企业。
 
  大连德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刚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环保污染及治理不是一项标准化的工程,面对复杂的环保治理项目,仅仅依靠一两项专有技术已经不足以满足需要,唯有针对每一个具体项目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技术创新及应用创新,才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行业体系亟须完善
 
  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相比,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还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尚无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因此,在起步晚、发展慢等多重因素的掣肘下,土壤修复产业仍旧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譬如资金、法律、技术及行业标准体系等,都是亟须补充的短板。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以土壤修复为核心的环保机构领域,从事相关装备研发的不足5%,大部分机构都挤在工程项目的承揽上,真正从事新技术研发特别是工程应用技术研发的机构少之又少。持续的创新能力更是令人担忧,现在的国内环保修复市场充斥着一些号称上世纪八十年代技术的国外陈旧装备,环保企业也因为项目的不确定性而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员从事相关装备技术的研发。
 
  针对这一现象,程刚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已经拥有的某一两项技术。当今的社会,竞争已经进入持续创新能力的较量,以动态的创新能力取代静态的核心技术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而德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持续的创新能力。
 
  此外,程刚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谈到,目前行业内存在新技术不断出现与工程化应用相对停滞的矛盾,大量的机构,特别是科研院所积极的从事所谓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但是往往忽略了工程化应用的问题。一项实验室里的新技术,可以取得一系列专利及研发经费,但是这些所谓的新技术并未有太多可以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些以毫米、毫升为计量单位的技术几乎不具备工程应用的可能性,但是却成为了目前的主流,真正可以实现工程化应用的技术寥寥无几。德联所做的就是新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设计,技术的创新仅仅是基础,工程化应用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可以关注这个领域。
 
  北京金隅生态岛(红树林)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沈莹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谈到,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起步较晚,还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规范。据了解,该公司自2005年开始承担国内首个市场化运作的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发展至今,已具备了污染场地修复方案设计、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总承包、修复技术研发、污染土壤处置及修复、地下水修复能力,业务遍及多个省市地区,参与了多项国家及北京市的污染土壤相关科研项目及技术开发。公司有着自己的研发团队,通过实际应用,将实验室技术进行转化,使之更能适合场地污染修复治理。

      更多市场资讯,请关注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www.beidouzhiku.cn)。

  推荐阅读: